每每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贾谊的《赋鸟服》以及屈原的《离骚》时,感悟其文简、志洁、行廉,常常为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真诚直谏的坦荡胸襟、“皭然涅而不滓”的节操所感动。
屈原曾任战国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他一向以博学强记之学识、通晓理政治乱之道、娴熟于外交辞令而闻名于当世。在国内与楚怀王图议国事,制订法度,发号政令治国安民;对外接待他国使者,游走于诸侯之间,深得楚怀王的信任与重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德才兼备,深得怀王器重地位,不免遭到一些居心叵测之人的嫉妒。与屈原职务相当的上官大夫就艳羡不已,妒嫉屈原的才能,羡慕屈原受宠的状态。嫉妒生恨,他伺机在怀王面前进谗言,言屈原“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楚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谗言,开始疏远屈原。
屈原对怀王耳不聪、目不明,也有怨言。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仍然心念国君安康,心系国家兴衰。在楚国由于外交政策失当,受到各诸侯共同讨伐、国力渐衰之际,被贬谪的屈原,还是念念不忘国君能够及早醒悟,朝廷内迎合讨好的弊政早除,召他回朝,重振楚国昔日的荣光与辉煌。
在屈原的文章中,屡屡表达自己的报效国家的志向,冀望朝廷能够再次给予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与机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轻信小儿子兰之言,与秦王相会,即遭扣留,逼其割让土地。楚怀王恼怒、悲愤之情难释,最终落得身死异国他乡,为天下笑的命运。
怀王对屈原本有知遇之恩,若怀王在世,屈原感觉自己还有重新被启用的希望;怀王驾崩,屈原万念俱灰,悲痛之余,在他的文章中发了几句牢骚,宣泄了对子兰的不满意情绪。子兰得知后,愤怒之余,唆使上官大夫在倾襄王面前诋毁屈原。倾襄王大怒,直接将屈原贬黜了朝廷。
悲愤交加的屈原来到汨罗江畔,此际他披头散发,边走边自然自语。不让他入朝报效国家、强国富民,屈原便成了行尸走肉。神情恍惚的屈原,毫无目的地在江滨徘徊。一位渔夫认出了他,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何故到此?
屈原回道:举世混浊而唯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迁谪于此。
渔夫不解:常听人说,圣明的人通常不会被外物所拘泥,能够随着时代与世事的变化而变化。何必怀瑾抱瑜,而令自己走入人生绝境?
屈原解释道:刚洗过头的人,习惯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通常会抖落衣服上的尘埃。有谁肯让自己纯洁如玉般的身心,被外物所玷污。我宁肯葬身鱼腹之中,也不想与那些“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等奸佞之人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共处一片蓝天之下。
于是,屈原毅然决然怀抱青石,纵身跃入清澈的汨罗江之中。
贾谊在他吊念屈原的文章中,惋惜屈原一代贤臣不够开明,凭借他的德才,若游历诸侯,恐怕没有哪个国家会将他拒之门外。可惜他走上绝路,为世人所痛惜。
贾谊更赞赏他“同死生、轻去就”的处世态度,这也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能够为历代人们敬仰、怀念的真正原因。
当下有些人与屈原相比,应感到汗颜。受了一点委曲便怨声载道,更有甚者不计后果地宣泄内心的不满情绪;有的人个人利益未得到满足,便负气出走甚至投入异国他乡的怀抱;有的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毫无是非观念,乐于随乡入俗。
屈原博学多才、刚直不阿、忠贞事君、竭尽职守,他远离濯淖污泥、洁身自好的高贵德操和不肯与浊流同流合污的气节操守,应成为世人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