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争论,就意味着你选择让他人的意见进入你的思想之中,你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它们留了空间。
看了这句话,我想到的是,我们真的能够感同身受,共情别人的同时,又界限分明,不与别人有情绪纠缠吗?
如果可以,那是什么样子的,那种状态是什么,怎么描述,谁能做到?有人这样做吗?像谁?他做什么事是这样的?
佛陀吗?他能够一眼看出来别人的苦,感同身受别人的痛,别人的执念。但,当他对别人点拨完了,人离开了事情就过去了,又能够继续做自己了。
了无挂碍。
佛陀与人的交流,只讲真实现状,事实是什么样,就讲什么样,没有对错,输赢,是非,不会失去什么,没有什么需要保护。所以没有争的因,
而争论是什么,争论是有输赢的,有对错,和是非的。所以要力求利于自己,所以会害怕失去什么,要维护自己,才要争。所以输了就会放不下,赢了洋洋得意。就算虽然事情已经结束了,其实这些状态都还是与对方联系着的。
所以,要设立边界,把外来的人事物放在自己之外,学习了就放下,让事情过了就过去,使自己始终保持独立完整的自己。
共情要做到的不单单是能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又知道界限在那里,知道界限就不会因共情而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