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2篇
讲讲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小事。两年前有次跟朋友聊天,我谈起发展的困境,朋友提议“不如发展第二技能,当个网红吧”。当时听到“网红”两字的时候我立刻嗤之以鼻。另一件是在去年年初的时候,跟家人聊起新兴的知识服务行业,我记得当时自己对”思维导图“的评价是”思维导图看起来也没啥用“。
后来,慢慢地,我才了解到,”网红”不仅仅是指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某个行为而广被关注而走红的人,还包括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
近期,我第一次完成一份完整的手绘思维导图和一份勉强称得上视觉笔记的笔记。之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完成思维导图笔记和视觉笔记的过程之后我快速地、完整地记住了书本和课程的核心内容。
经过这两次变化,我开始思考,为何两年前说起“网红”我就会在大脑里将这个词与“低俗”、“作秀”、“搞怪”等词语联系起来呢?为何在未做过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就会认为它没有什么作用呢?
奇怪的排斥缘由
1.客观上:先入为主的僵化印象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很多时候我们对新生事物的了解是被动而又不全面的。如果不是随着被动信息的增加或主动了解,恐怕我将一直排斥所谓“低俗”的“网红”。这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在信息经济里,信息不对称导致在不均等状态中的双方之间,占据主导信息资源优势的一方掌握大量的信息,而信息上处于被动的一方则因为对信息的未知和接受到的信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而容易主动地或被动地导入误区。于是,我在被动的信息输入中,形成了对“网红”的偏见。
2.主观上:思维出错却浑然不知
对“思维导图”和“视觉笔记”的臆想和贬低看似莫名其妙,认真想来也是有缘由的。我回顾了当时脑子里出现的东西,首先是看到一本书被整理成由关键词语组成简单的放射结构图,没有参与整理过程的也就自然看不懂一张思维导图了。实际上,作为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思维导图只有应用了才成为有意义的思维工具,而对于没有参与过程的人来说,一张思维导图不过就是一幅不知所以的笔记罢了。同样的道理,我在一开始就片面地只关注“视觉笔记”的美观性,认为它并不够美甚至“长得有点奇怪”,但其实“视觉笔记”真正的用处是“表达想法而非艺术”。这种本能式的误解尽管听来可笑,但很多时候人还是会出现思维出错却浑然不知的现象。
葆有思辩能力,坚持实践后再下定论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将错误变得有价值。为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注意:
1.保持辩证态度,葆有思辩能力
对于被动接收的信息,不要“全信”或“全不信”,不要让被动接收的信息所裹带的价值观施加影响,而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主动出击了解,保持自我独立自主的基本判断能力。若无兴趣,则不在没有主动了解学习的情况下对其草率下定论。
2.切记自我思维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自我思维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直都会有,这也是要持续做自我思维升级的原因。如果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能够对万事万物持有谦卑态度并进行不断的探索。尽管这样并非就能杜绝偏见的发生,但至少可以通过对我们自身缺陷的克服而慢慢减少存在我们身上的偏见与狭隘。
3.实践出真知
我想,在做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坚持主动了解,学习,脚踏实地实践后再检验理论,我们最后形成的定论和观点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可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