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病”的?
首先用“病”这个词可能会让有些人不舒服,因为国人对病有一种羞耻感,从现代性上来讲,是毫无必要的。因为不管从身体还是大脑,没有人是完全健康的,多多少少都有点病,只是有没有表现出来并影响自己的生活而已,羞于说自己有病,本身就是一种病。
谈论这个话题,我选用的是精神分析的框架,选用不同的框架进行的分析和结果必然是不同的。精神分析虽然没法经过实证研究,但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埃里克·坎德尔在获奖演讲中说,“精神分析到目前为止依然是理解人类心智的最好模型”。因为大脑太复杂了,现在也只有精神分析这一位登得上台面的框架去解释它,其他的都不行。
精神分析在哲学上一直都是决定论的,也就是我们的“病”一定是早年埋下的祸根。
在六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处于吸收性心智,生活中他能接触到的东西,都会感受、感知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这个内化的东西就会在此后的人生中一直发挥着影响。
比如说,孩子在和父母打交道过程中,几乎从不舍得夸奖孩子,孩子兴冲冲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就,但父母非但不夸奖和鼓励,还去故意泼冷水和指出不足,甚至还会说“你可别骄傲”。表面上,这样的父母会为自己辩解说,不想孩子太骄傲而退步了,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人格发展本身有问题。
那么这样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孩子会把严苛、苛责的父母内化,那么他的内在父母就是一个打压、苛责他的人,哪怕在他长大成人以后,远离父母,甚至于不联系,但已经内化、实体化的“内在父母”却一直跟着他,不管他做什么,做的怎么样,心里永远有一个声音就是不满足、不好的,体会不到成就的快乐幸福,不管拥有什么,达到什么成就都是一样。
这就是在他小时候内化了一个打压和伤害自己的内在客体。
什么是内在客体呢?小时候,我们需要把成人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状态吸收过来,等到自己面对的时候,就有力量去面对了,这就像是在让父母住进自己的心里,这有点像成年之后的“榜样”、“偶像”,当我们在崇拜偶像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内化他们,向他们借力量、借勇气去面对困难。
如果儿童时期内化的父母是鼓励的、支持的,那么成年之后就会给自己足够的支持和空间去发展,不太会经历太多的心理痛苦。
比如以前有一个新闻,说的就是一个北大毕业的男生,他写了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并且也已经断绝了他父母的往来。
但事实上,不管他是不是断绝了往来,他的“内在父母”如果没有重新养育和内化一遍,他的痛苦不会因为远离父母而消失。他现实层面和父母的矛盾,其实是他和内在父母抗争。
这里需要讲两点,
一个是父母对待孩子、处理孩子的问题为什么需要有敬畏心,因为你的点点举动就会影响他未来的心理和人格状态;
二个是,心理治疗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心理治疗借用两个人的人人都会有的心理反应。
第一是退行,第二是转移关系。
退行是当我们感到足够安全的情况下,会退行到小孩的状态,就像很多人恋爱的时候,就会退行到儿童时期,做很多自己小时候才会做的事情。
当退行发生,那么转移关系就会非常彻底,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会把咨询师当成我们的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主要的抚养者。
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通过反移情感知到你小时候是怎么被不恰当的对待的。并且不管对方怎么勾引,都不上钩,给予对方恰当的对待,当这种经验内化以后,病就治好了。
比如有一个病人,咨询师在给他做咨询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感觉到看不起他。
经过一段时间,作为咨询师就很快反应过来,这是自己的反移情,是这个病人给他造成的,是这个病人希望他看不起他,这就是这个病人早年的经历使得他的内在客体就是瞧不起他的,他也会无意识地勾引别人去看不起他,咨询师就是这个别人。
那么咨询师要怎么做呢?就是无论你怎么勾引我看不起你,我也不上钩,我就是一如既往的尊重你。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后,这段时间可长可短,他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经验,一种被人尊重对待的经验,这就会更新自己的内在客体,改变就发生了,病也会不知不觉地治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