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保留着
2024-05-05
查看世界历史,发觉文明历史越长的地方现在越坏,几乎成了一种“反比例定律”。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太过于富饶以至于那他们赚钱的以及过来专门研究的太多太多了,这就导致了消耗太多。
哪怕是我们这里,一些消耗太多的,也很难去补救了!
毕竟消耗会带来人气,更有风光,更多人追捧,但修复是一种后端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出面的保护,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但消耗时间一长,不管怎么说都会带来负担。
几千年来“经销商”和“消费者”太多了,而“清道夫”却已伤残凋零。最后,真正伤残凋零的是那些都市、那些地区、那些国家、那些文明。
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就是一位伟大的“清道夫”,他的文化遗嘱就是永远做减法,走向极简。
由他领头,诸子百家中没有一家是复杂的。这个起点,造成了中国文化早期的“轻装”状态。
很早之前我就好奇,西方的哲学有点“道”的感觉,他们都在追求这一方面,甚至一个老师,多门学科。但我们却是百家争放,哪怕一个人的经历在有限,怎么可能细分那么多的呢?只有经理才会细分啊!
只是后来越来越臃肿,因此也越来越迟钝,再要找“清道夫”就很难了。
幸好,中国文化的体量巨大,由此产生了一种自我荡涤作用。这就像大海,算起来每天有多少垃圾倾注在里边,却因为大,日夜翻卷、移动而自我净化,构成了一切小逻辑都解释不了的“体量逻辑”。
百家齐放,在里面哪怕再臃肿,还有一个慢慢增长的过程,如果都往一个老师里面塞,那就变得行动不便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识字率不高,参与不到!被历史所记录的大事,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只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几千年来他们只记住不多的几句圣人教言,自在度日。背得多一点,是为科举。那些评古论道、咬文嚼字的人,不多,与千家炊烟、万家灯火关系不深。如果这些人成了气候,空论、激论、偏论泛滥,对谁也没有好处。
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灌输,不喜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
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长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