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这节课上得有点过。因为一篇作文,大家争论了起来。
这是郭静静同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这样做值得》。讲了自己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捉来一只蝴蝶,后来又放生的事。
课堂上读完,找同学来评价的时候,竟然爆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早知道要放了,干嘛要去捉?
天哪,大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诘责啊!
孩子们热闹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捕捉到了一条信息那就是:文章一定要“写出心理变化的过程”
其实,本文作者在捉与放之间已经做了必要的交代,作者写到:
“我把蝴蝶关在瓶子里,它在瓶子里总是乱飞,没有一刻安宁过。应该是它想出去,不想被困住,也不想被我做成标本吧。
不知为什么,捉来这只蝴蝶已经好长时间了,但不曾对它下手。与它相处越久,越觉得它十分可爱,当然也就越下不去手。
时间在流逝,很快就到了要交作业的日子了。上午刚放学,我就闷闷不乐地往家走,心里一直想:真的要把它做成标本吗?自己真的要这样做吗?回到家后,我跑到阳台上,看了看那只蝴蝶,它静静地待在瓶子里,像一片洁白的雪花,楚楚动人。不!我要让它飞走,要让它过自己的生活,我不能轻易剥夺它的生命,即使它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我也会尽力去保护它。人的生命都很短暂,何况一只蝴蝶呢?它好不容易破茧成蝶,我不应该夺走它的快乐。”
文章正是通过这种变化一步步凸显出人性的善,让读者也从其中感受一份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而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而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写得越细腻生动 文章就会越出彩,越感人至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