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紫凝,5岁男宝的妈妈,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
你有没有有这种感觉,常常看过很多育儿书,听过很多有哲理的育儿金句,可是,真正用起来,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不仅身体要蹲下来,心也要蹲下来,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听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
1.
仔仔有一个女同学,叫萱萱,两人经常吃晚饭后,在小广场玩。
一天玩耍时两人闹了别扭,仔仔要回家。
萱萱跑过来在仔仔耳边说了几句话,仔仔突然抓住萱萱的头发不松手,脸上表情很生气。
我压下心里的震惊和不可思议,赶紧制止了他。
我先跟小姑娘道歉,然后命令仔仔道歉,没想到仔仔拒不道歉。
仔仔从来没有主动打过人,这是第一次,我很震惊,很生气,觉得不可思议,但我还是耐心问他为什么打人。
他的答案是:她(萱萱)不让我回家,也不让爸爸妈妈回家。
听完他的回答。我更生气了,反问:“人家不让你回家,你就不能回家了?”
然后逼着仔仔向萱萱道了歉,小家伙是哭着道歉,哭着回家的。
回家之后,又教育了他很长时间。
我的心情还是不能平复,脑子里各种想法不断浮现:“难道他在幼儿园里也像这样打人?他是不是经常欺负别人?”
原本打算第二天联系幼儿园园长了解情况,可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知道,我错得有多离谱。
2
第二天早晨,我是被仔仔的胳膊打醒的,睡梦中的小家伙不停挥舞着手背拍打我的脸。
“你打我做什么?”我生气的说。
仔仔带着哭腔回答:“对不起妈妈,我正做梦打萱萱呢。”
这个回答使刚睡醒还有些迷糊的我一下清醒了,以前仔仔经常说萱萱打他,我从来没放在心上,这次他是真的害怕了,所以才做梦打萱萱。
萱萱妈妈说过:“萱萱是很喜欢跟仔仔玩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表达方式有问题。”
虽然我多次看见他们在一块玩的时候,萱萱对仔仔动手,不顾仔仔的抗拒,拉着仔仔衣服使劲晃,但也只是安慰他几句,觉得只是同学之间闹着玩,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昨晚仔仔动手打了萱萱,我还和仔爸讨论:“仔仔以前还说人家打他,明明是他打人家,抓人家头发的熟练程度,根本不像第一次动手,说不定以前就抓过人家的头发。”
可是他做梦都能梦到打人,可见他放在了心上,很在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人会在被欺负了却无能为力时,晚上做梦梦到打败了他们,被打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比我想象中的要大,我可能误会他了。
3
我忧心忡忡地送他去上学,一整天脑子都在想这件事。
尹建莉老师说:“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站在孩子的角度……”
默念着想了很久,我突然想到:“仔仔昨晚说,他打萱萱的原因是不让他回家,不让爸爸妈妈回家”。
在大人看来多么荒唐的理由,萱萱怎么可能能阻止仔仔回家呢?她又没有把仔仔绑住,更不用说,不让爸爸妈妈回家,这就是小孩吹牛说大话,根本不可信。
可是仔仔是相信的,他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在父母心里这个理由像一粒尘,很渺小,可是在孩子身上就是一座山,跨不过去的山。
仔仔相信萱萱有能力阻止他回家,有能力阻止爸爸妈妈回家,他是害怕的,是恐惧的。
萱萱欺负过他,他觉得萱萱是强大的,是无所不能的,她可以做到不让仔仔回家,不让爸爸妈妈回家,他心里害怕、恐惧,才会动手打人,这是他的反抗,这是他的自我保护。
想到了这里,我鼻子酸酸的,心特别疼,仔仔受到了欺负,我们却没有保护他,反而训斥他,他心里得多委屈,多难过,又是多么害怕,他每天上学还要面对萱萱。
晚上接仔仔回家,趁他吃饭的时候,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昨天萱萱说不让你回家,你是不是特别害怕?”
本来笑眯眯吃饭的小人儿,瞬间停止了咀嚼,眼神一下暗淡了,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看到他的表情,我知道我说对了,我戳中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可是,我心里却难受得要命,在他无助的时候我没有帮到他,反而训斥了他。
我闭了闭眼睛,忍下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心疼得抱住我的孩子,真诚地道歉:“对不起宝贝,妈妈昨天错怪你了,妈妈没有看到你的害怕,妈妈还责怪了你,你能原谅妈妈吗?”
仔仔擦擦眼泪,委屈的点点头,我们的孩子,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爱我们。
4
等仔仔心情平复了,我们开启了讨论。
“萱萱说‘不让我们回家’,你当真了是吗?”
“嗯,是的。”
“我们后来回家了吗?”
“回家了。”
“她说的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
“你觉得她厉害吗?”
“嗯她很厉害的。”
“她有没有爸爸妈妈厉害呢?”
小家伙歪头认真想了想:“她比爸爸妈妈厉害。”
我看着仔仔的眼睛,郑重地说:“爸爸妈妈比萱萱高,比萱萱力气大,爸爸妈妈比她厉害多了,爸爸妈妈可以保护你!以后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寻求帮助,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像老师寻求帮助,”
我们不仅讨论了解决方法,更在平时游戏时,一遍遍演练,确保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勇敢寻求帮助。
仔仔跟爸爸玩游戏,演练了怎么向老师寻求帮助,怎么反驳别人的话。
几天后,接仔仔放学路上,我像往常一样问他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仔仔告诉我:
“妈妈,今天萱萱打我,我告诉老师了,老师不让我们坐在一起。”
我抿了抿嘴角,夸赞他:“哇哦,你勇气又增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
小家伙自豪得笑笑,蹦蹦跳跳跑远了。
心理学有个冰山模型,冰山上是我们看得到的现象(仔仔抓萱萱头发),但真实原因藏在冰山下(仔仔的害怕、恐惧)。
父母需要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小伙伴,你有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呢?一起来聊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