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一个原来的一起共事过的老朋友老同事一起见面交流,谈到他最近公司里的业务,朋友感觉干的很痛苦,问起为何如此?朋友说怎么干领导也不认同。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的朋友工作能力不错,按道理这不应该。
后来交流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朋友刚换了一个领导,这个领导很严厉,更为关键是的是他安排工作,信息量太少加上本身的性格就导致了很多人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行动,不能多问。
这最终的后果就是下面的人怎么干也难以touch到领导的想法。我记得这样的话题曾经思考过,这里产生的问题:
其实并不是执行力的问题,而是执行“啥”的问题。
在过往的工作中,自己也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包含客户和同事,沟通基本上以单向为主,就是典型的我说你听,无论是否听懂,无论是理解,没有任何确认形成共识的机制。
这样协作的后果就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行动,如果领导说不对,就继续换个方式,直到领导说对为止。
这样的工作形式,多么浪费工作效率啊。我们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情是一切的前提。
在这里,显然“正确的事”并不存在,因此一个专业能力再强的人也无法正确的去做事。每个人都是通过猜,通过不断的适配来“摸清”领导的想法,这个过程必然会“内耗”增加。干活的人也不敢干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个人都在揣摩中行事,效率必然高不起来。
团队协作的前提是“共识”。
无论是领导工作安排还是客户需求,都需要先存着一个彼此达成的供需共识:领导或者客户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我们也跟客户或者领导明确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衡量标准。于是才可以通过正确的做事让自己的专业表现出“价值”来。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牛逼”的方法,一个方法之所以牛逼,并不是方法的价值,更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这个方法更适合解决的刚需问题所在,熊彼特说创新就是生产资料的重新组合。
这组合方法的价值则取决于问题的精准性。
团队协作也是如此,真正的专家其实就是“牛x”的方法,专家的价值发挥出来,才可以让其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而作为一个主管,不考虑不确认就直接安排工作,在厉害的人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大的注意力投入到这跟领导的“认知周旋”中了,这必然是两败俱伤。
员工获得不了成就感,领导业务也做不上去。共识不是一句空话,再好的想法,如果执行的人不懂,也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自嗨。
想想自己,也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强势的人,创业以后当自己站在全局的视角上发现这样的性格一定无法让组织形成合力,形成认知互补。
在今天我自认为还是改变了很多,尤其是在工作协作上,每次讨论完问题都会彼此进行确认是否大家的共识,大家最终行动的指引路径并不是来自领导的强势,更是来自大家达成的共识。
切记,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强势,伤害了协作效率,多点耐心,多点共识,才会让组织有活力,有动力,共勉。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