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L最近经历了一些内心的挣扎和醒悟,而这其实也是她重塑心灵道路上的一个有价值的片段。
L是一个偏向内向的人,来到现在的单位认识了一些新的同事,其中有一位叫Y,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较多,并且二人年龄相仿。久而久之,Y——性格非常外向,人际交往能力极强——给L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深受其影响。 在熟悉之后,彼此日常交往中有同辈之间的“互助”,也有伙伴之间的“厮杀”。此外,Y是大家眼中公认的优秀的团队成员,Y在工作上给予的耐心引导和性格上所具备的特质使得L似乎被Y深深吸引了,对他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然而,L自始至终就处于认知失调当中,一方面是内心的情不自禁,而另一方面是内心的不自信。因此,L不知不觉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她有时候表现出对Y的亲近,而有时候被告知应该疏远Y。当然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因为L听到了别人的故事,看到了故事中相似的自己。
在故事当中有两个关键词“我执”和“连接”。L曾经迷信工作当中与自己有默契并且优秀的那个人可能会是自己命定的那个人,当偶尔类似的情境发生,仿佛这种信念被唤醒并得到加强。L会因为Y的一句话、一些反应而使自己的情绪受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L关注的是Y引起的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对于Y,L即使有想要了解和关心的心,但许多时候也停留在幻想阶段,很少付诸行动。或许L缺失的是勇气和自信,但如果爱能战胜一切,那只能说明L其实是把“我执”误当成“连接”。在这个别人的类似的故事当中,L被打动了:真正的“连接”是首先深入了解一个人,然后在做出行为决策时询问对方的想法,尊重对方的反馈,而不是自以为是把所谓“爱的惊喜”事件突如其来的引发而让对方无法适应和接受。
“‘我执’的产生,在于一个人无意识地围绕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来生活。”L期望Y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如果这种期待出现落差,L内心会充满失落、沮丧甚至难以察觉的责怪。但这些情绪体验很多时候只是L“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虚无的声音”,而不是“两个真实的、鲜活的生命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毕竟L没有与Y沟通或告知他如此这般的感受。因此彼此之间并没有建立连接之桥。
“‘我执’有时候会让一个人感觉非常需要另一个人。”需求是正常的,但这种需求背后是什么呢?如果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你还会需要“TA”或者说还会接受“TA”吗?回应这些问题,可以看到彼此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去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意味着将“我”变成“我们”。“我们会暂时搁置、部分妥协自我的需求……在权衡和实践的过程里,我们从孤立的个体,走向更为紧密的合一整体。”在L和Y交流的过程中,彼此都没有“去自我中心”,只是从L的角度,L如果是主动的一方,她应该主动考虑对方,不仅仅关心对方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也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对他的关心,从而加深“连接”。
“‘我执’是占有,‘连接’是自由”。L在与Y交流时不“自由”,她有太多的顾虑、焦虑甚至些许的嫉妒,有时她甚至“曲意逢迎”又或者“委曲求全”,这样一种不平等、不独立、不自由的状态无法让L成为她真正的自己,无法让她内心获得平衡和安宁。
L反思和关照了自己内心构建的虚幻关系世界,虽然世界虚幻,但醒悟真实。她不打算让Y成为建立真正“连接”的对象,但她明白,只有突破假象,才能在未来有可能去与一个真实的人产生真挚的“连接”。她期待这一天。
参考文章:Know Yourself公众号 你们之间是真正的连接,还是只是你的“执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