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这个话题困扰。我觉得我只能顾一头,必须斩断另外一头。
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也搞不清楚: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现在,我觉得他们俩只是硬币的正反面:有A就有B,有B也相应地有A,再正常不过。
于是,另外一个问题浮上水面:之前是什么,让我觉得他们俩是对立的,只能选其一?
我苦苦地思考着,探寻着,虽然我知道这意义并不大。不过呢,好像还是,砸吧出些味道来。
首先,肯定是来自于从小的被教育,因为:学习,身份:学生,来自于:老师,家长,大背景里的大(多数)声音。
哎,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现在同学们的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恐怕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最让人无奈的是,发出这些权威声音的人,无一不认为他们是正确的、准确的。
第二,因为主要矛盾,所以被忽视了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学习,次要矛盾:放松,休闲,娱乐,享受…
我实在忍不住吐槽,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让自己放松、开心,甚至没有觉知到自己有这个需要,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稳定、持续、长久地学习或者积极、正向下去?我担心这样的人容易成为极端的,不见得是破坏性、毁灭性的,但有可能是后续动力缺乏,状态不够稳定…
第三,缺乏明确的调整、转换的方法。
这里就看到榜样的力量,学霸的厉害。他们总结出来:不同门科的内容换着学习,就可以起到让大脑放松,休息的作用;再比如脑力劳动之后,进行体力运动,或者交换……佩服,敬仰。
第四,快乐无罪。90后、00后把这一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可是在那之前的我们,甚至觉得让自己快乐,享受,取悦自己…是不光彩的事情(可悲可叹的大环境,所谓的大众理论)。轻松快乐地前行,我认为是更可取的人生基调。
第五,如何在发散和聚焦之间及时、有效地转换?
这个和与上一点结合起来看:我们需要轻松快乐,但是不能一味地只追求轻松快乐。
轻松快乐,就像下课的10分钟,像活动课,像加油站,像茶歇、下午茶……哎呀,没有一个是持续的,不能把人生完全过成咖啡时间——除非你是咖啡厅的工作人员。
那么,在实际当中问题就来了:当我们的身份转换了,不再是学生,面对工作和生活没有非常强制、清晰的转换要求时,如何有效地从发散转换到聚焦状态?
我想起一部电影:(神奇)遥控器。可惜啊,我们自己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那么,就要看自制力,了吗?
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一点。上一篇小文章里,我提到了能量的泄漏。最核心关键点是:觉知,觉察,看到,意识到——“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时,这个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一半”。
我们古人强调的“慎独”“修身”,大概是出于类似这样现实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