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
在写完三清山游记后,一直想写写自己在上过慈悲智课后的感受,最恰当的体会是 去彼岸看过花开 的释然与喜悦了。只是当琢磨不好用词时,会担心这个题目有些惊悚。毕竟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绕不过去的话题,有时候这个话题对某些人来说是心酸的,是沉痛的,是压抑的,还是放不下的……如此种种情绪在我也是感到难以释怀,直到进入慈悲智的课中,我才把它重重提起,再轻轻放下……
关于老与病
人到中年,气血不足,都说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还有用小毛驴一样的字词来形容的身心的疲惫。对我而言,四十不惑,除了对外界物质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迷恋,也多了立志生活要做减法的信念。但随着工作量的增加,从身体日渐疲惫,到不能不愿接受变老的抗拒,让我越来越恐慌变老、生病和死亡这些越来越近的字眼,如何活好当下?只觉无力抗拒,渐渐憔悴,陷于其中,无法自拔。
关于死亡
我曾经或经历或听闻过死亡讯息,是在我八九岁时姥爷去世,二十六岁时奶奶去世,其次是在医院急救室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的女人服毒自杀,回天乏术。还有就是听女友说她的闺密在20岁时因感情问题喝安眠药自杀。最近的死亡讯息,是三年前的母亲节,亲爱的姥姥去世。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姥姥的善良与体贴给了我更多温暖和安慰,她的离世让我感觉到深深的不舍,也有一些自己没有做到和做的不够的遗憾。心结有时是捆绑,需要松解。需要合适的时机和节点。
关于生
生从何来,死亦何往?当我们思考不清来时与去往的路时,心境无法澄明。在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线中,亦无法做到安住,体会不到心安即是幸福的满足。
寻梦
进入课中,老师的话语像引领我们走出迷雾的大手,指引我们看到生与死的入口与出口其实是一个地方,你从哪里来,还到哪里去而已。看过《寻梦环游记》的人都记得电影中的画面吧,死去的人去的地方也是亲人团聚的家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生前的家人,并住在一起。到了人间祭奠家人的日子,他们会越过生死桥,回家探望人间的亲人以慰思念。只有一种灵魂回不去,那就是人间的最后一个亲人记不起他,他的灵魂就会彻底死亡。电影中脍炙人口 记得我 这首歌,就是生与死最好的链接与证明。永远不要忘了想念亲人,让自己过的开心,这样,无论活着的亲人还是故去的亲人,都会安好。
写到这里,我不知您是否体会到了,我们惧怕病与老去的背后,是对死亡的恐惧,除了恐惧死后不知去往哪里,还有对失去与亲人不能再深深连接的悲伤。这悲伤是再也不能去爱她了,也再也感受不到对方的爱。不是吗?
只有活好当下的自己,才是对亲人深深的爱的回报。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毁伤。
彼岸
老师经历过悲痛,才会用一颗慈悲的心巧妙设计了课程,确实是有着悲悯的大智慧。每个进入课程的人,不仅看到了自己的模式,也看到了生死门前踟蹰不前的自己。记得我问老师面对死亡,不走出来可以吗?老师说,人生只有一次,时间到了,怎能不走!我看到同学们先后踏上体验之路,感受到前方熟悉的人前行,我带着怯怯的心,怀抱勇敢,也毅然选择了不悔。
行走在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的人生路上,心情有时活波天真,有时温情甜蜜,有时波涛汹涌,有时晦涩难懂,有时难舍难分……五味杂陈,不知不觉就离死亡的关口越来越近。真的要面对了,又怎样,没有重来,没有反悔,只能面对,只有面对。闭眼,咬牙,迈脚,一步踏出,却是无比轻松。
前方是走过的同学,或沉默或悲伤或平静……我坐下来按照要求为最爱的人写信,太多的祝福,只怨纸短情长。流不尽的泪水却也唯有祝福万千。躺下来的一瞬,只感觉自己太累了,是该好好歇歇了。外在的纷扰和繁华和自己再也无关。那一刻所有的焦点都回到自己的身上来,我开始思考我这一生过的好吗?我是否真的为自己而活了?我曾经看重的人和物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失去了什么?又曾得到了什么?这个人生有意义吗?有意思吗?它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
次第花开
所有的思考,仿佛次第开放的花儿在心里某个不知道的角落升腾而起。空。有。不再是模糊不清的字词,而是看到了空 背后的存在,和 有 所包含的某刻的注定失去。
走过,才知珍惜。了知因果,才会珍重。从此不落对错。
到彼岸看花开,经历所未曾经历,体验不可能之体验,你会看到彼岸是当下,彼岸亦是此岸。是爱开始的地方,也是初心。没有拿起,就没有放下。此刻耳边又想起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