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哭的昏天黑地的,一旁的大妈,应该是奶奶或姥姥一类的人,在小男孩耳边训斥。”你到底听不听话。你妈妈上班,你就不知道体谅吗?”
那小男孩只是一个劲的哭泣,这一幕幕消磨了大妈最后的一丝耐心。拉过小男孩,揪着屁股就是几巴掌。不用说,哭泣更加歇斯底里了。
多么熟悉的画面,一言不合就被镇压了。其实我好想说句,大妈,现在你打得过,以后你打得过吗?
听那训斥之余,该是孩子要跟着妈妈,肯定妈妈最好啦,但妈妈要上班,只得让老一辈帮忙照管,但小的未必愿意跟去,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详细捋一捋,小男孩为什么闹情绪?
因为他要找妈妈。
为什么要找妈妈?
因为他喜欢妈妈,妈妈可以给他安全感和辛福感。
既然孩子最喜欢妈妈,妈妈的话孩子会听吗?
会的。
既然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再见面可以吗?
可以的。
如果孩子中途想妈妈了,可以给妈妈打电话或视频。妈妈就是孩子的安心剂。如果妈妈和孩子能有一些小小的约定,孩子几乎会毫无迟疑的配合。
同时这个妈妈需要和她的妈妈保持沟通,这点是最难得的,因为观念冲突太大,甚至难以调和。老一辈一言不和,也容易撩挑子。
沟通不到位,怨气继续酝酿。这个闭环一直运行,没完没了,深陷其中的人都会痛苦不堪。
对于此该当如何破局?
就在这个闭环的系统当中,关键的一环是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孩子父母对系统的正向引导。比如感激父母的辛苦付出,不管是一件漂亮的衣服,还是一瓶好酒,还是逢年过节过生日的一起聚餐,都是正向的破局一方之法。
再加上孩子的正向引导,比如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夸孩子懂事,支持孩子勇于尝试。解释给孩子听一些事情的原由,父母以及长辈的不容易。如果孩子所做的一切都能收到重视,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是有价值的,这样孩子无理取闹的可能性就低得多了。
事发皆有因果,我们既是孩子成长问题的引发者,同时也是问题的终结者,那么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