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七读绘本,《一个小女孩的舞台大冒险》, 小女孩的妈妈是艺术大学老师,她经常陪着妈妈去工作, 在校园剧团排练时她也默默跟在一边练习,终于有一次一个小演员生病缺席让她顶上,从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到开开心心当做一场冒险游戏去完成的故事。
小七很喜欢这个故事,让我反复念了三遍,她一定是将自己代入了小女孩的角色,跟着她去故事中的舞台冒险去了,而我代入的,是故事中没有出场的妈妈老师角色,感觉自己好像被刺激到了, 作为一名从未正儿八经上过班的人 ,想起《像我这样的人》里的歌词“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所以,是个契机来好好回顾一下我的职业生涯,也许叫 社会生涯更确切吧。
从哪写起好呢?既然是社会生涯嘛,就从我所体验到社会性存在开始吧…那这个话题就有点长了,估计够我连载上好几天的篇幅,有什么关系呢,就细细回忆慢慢写,也不耽误啥
大概是七八岁的年纪吧,或者稍微要更大一些,家里开粉条作坊,一把一把整齐粉白的姜芋粉到了赶集的日子就会被爸爸妈妈挑到集市上去卖,作为已经有加减乘除计算能力的大女儿,我常常跟着看摊。
随着季节的变更,我看摊的经验也逐渐丰富,有时候也自己背一篓空心菜一个人去市场,记得某一个傍晚,不是赶集日,我一个人守在新华乡空荡荡的街道边,等着每一个可能出现的主顾, 买走我面前整整齐齐码着的一毛钱一把的空心菜,每一个从远及近的身影都是一份希望在心底的起伏……
我记不得那天到最后我到底是卖完了没有那堆菜,估计是一个比较悲催的结局,否则为何这么多年过去,那么多次守摊卖东西的记忆都淡化了以后,独独记得那风中一个小女孩默默守望的身影…
再大一些的十二三岁上,我从固定守摊的买卖变成了走街串巷的货郎,只不过我走过的地方没街没巷是乡间小路,而且有比我小四岁的弟弟陪伴合作。那个时期我们卖的是卤鸭子卤猪头肉,我力气大负责背嗓门亮负责叫卖,一走到农家附近,我就提高音调拖出长长的尾音大吼“猪脑壳 卤鸭娃儿~~~~”。
我自己把自己给写笑又写哭了,被回忆里那悠长 亲切 带着卤肉香味的眉山土话包裹其中,被姐弟俩并肩作战赚钱养家的童年奋斗精神所激励,弟弟负责过秤收钱,都是快速口算完成,正是这段行商旅程,让十里八乡许多人知道了我们家有个“一休哥”,弟弟的聪明可真是美名远播,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回老家还有人叫“一休哥回来了”。而后来的我之所以当了歌手 教唱歌的老师,曾经那一嗓子又一嗓子的叫卖应该也是功不可没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