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有电灯的时候,用什么照明呢?答案是煤油灯和火把。这两种照明工具,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使用的感受,那就是:难受!
直到用上了电灯,那种被光明环绕的幸福感,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也因此,对于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我真的是特别的崇拜。
电灯,在我们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它在1878年开始孕育,出生的过程却历经波折。1878年,31岁的爱迪生立志要制造出价廉、耐用,普通家庭也可以用得起的电灯。
于是,他和助手一起,尝试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寻找能让电灯亮得更久的灯丝。第一阶段实验出来的结果,耐热度最好的是用白金制造的灯丝,但照明时间只能维持2个小时,且造价昂贵,不能普及使用。
电灯的发明一度限入僵局。转机的出现很偶然,冥思苦想的爱迪生看到棉纱时,突然起了一试的念头,他的这个念头让实验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电灯照明的时间提升到了45个小时。第二阶段的实验到此又遇到了瓶颈。
在寻找灯丝材料的路上,爱迪生可以说是脑洞大开,无所不用其极,连马的鬃毛、人的头发和胡子都曾用于做灯丝实验,只是实验结果并不如意。
最终,爱迪生从植物纤维方面入手,终于找到一种日本的竹子来制作灯丝,电灯的连续照明时间达到了1200个小时以上。
1879年 “竹丝灯泡”成功面世,爱迪生实现了让电灯“价廉、耐用,普通家庭也可以用得起”的初衷,照亮了人类近30年的光阴。
爱迪生发明电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灯丝材料从最初只能照明几分钟的炭丝,到白金灯丝的2个小时、棉纱灯丝的45个小时、竹子灯丝的1200个小时, 最终的成功,得益于他思维的开放性。
每次遇到瓶颈,爱迪生都喜欢 “喜新厌旧”,抛弃固有的思维和方向,勇于打破原有的框架,才找到了适合的灯丝,成功的实现了电灯的发明。
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如果你一直行走在原有的路上,你看到的只会是同样的风景;只有踏上新的路途,开发新的路线,你才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色,发现更美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