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无意间看到关于一个20岁少年短暂的人生经历,同时看到少年母亲在其身后将44万字的各种文稿进行整理形成的文字集锦《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最开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试图了解,在如此短暂的岁月里,这个少年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但在试读一些篇章后,有极大的冲动想要了解这个少年的所有及全部。很幸运的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完整版的书。很庆幸,利用出差在路上的时间基本完成概览。
程浩是一个出生在93年的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无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走路,医生曾预言其不能活过五岁。在与同龄孩子迥异的轨迹中,他穿梭于各个医院,体验着种种高精尖设备,在其稚嫩的身体上不断着更迭着新的痛苦。他永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在迷茫与困顿中挣扎,疾病伴随时间的痕迹不断吞噬他的身体。在十几岁时,他的身体素质能够支持坐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需要家人帮忙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但他尽量不去麻烦别人,到实在不行时才会开口。从十五岁开始,他疯狂的阅读,巅峰时刻,一天阅读量能达到十二万字。有一段时间持续日阅读量达到十万在阅读与思考中,他成为了那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有了自己都有人生价值的思考标准。他常驻知乎,为很多人答疑解惑。对于不幸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他常说命运休论公道,幸运与不幸都需要有人来承担。
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七千两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表现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毅力,战胜了肉体疼痛的折磨,克服了内心因死亡而产生的恐惧。同时,他在阅读中让自己得到了滋养,在与网友互动中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彰显自己的价值。
他读书与用鼠标点击写作的样子,作为一个旁观者很难想象。在疾病的摧残下,依然保持着向上的力量。对于他来说,时间资源是如此宝贵,以至于他不舍得半点浪费。限于身体原因未能上学读书,但并未妨碍其作品的精良以及认知迭代。作为一个比他年长许多的正常人,受到的震撼颇多。阅读广度,思考深度远不及程浩深入与透彻,自感惭愧难当。
摘录若干片段如下,与大家共勉!如有时间建议读一下《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相信你会有更不一样的感悟与体会。
01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有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当我们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某些阻力或者瓶颈时,第一时间不是去想怎么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突破瓶颈,而是喜欢思考如何才能“绕道而行、曲线救国”。这种行为不是不可以,如果能达到目的,谁不希望轻松一点呢?可是问题在于,我们选择“取巧”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迫不得已还是懒惰成性?这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02
读书也好,做事也罢,都不应该有畏难情绪,而是应该迎难而上。越是读不懂,越是有读懂的必要;越是有必要读懂的书籍,读过以后的收获就越大。知识的价值与其掌握者的人数是成反比的。含金量越高的知识,掌握者必然越少。掌握者越多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低。
难,如同一道门槛;跨过门槛,你就和身后的普通人拉开了距离。
03
想法不算什么,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就是想法,太多人空有想法,少有行动了。
理想终究是属于个人的,而现实却是集体的,除非你能脱离集体,否则永远不要拿理想的标尺去丈量集体中的个人。因为在你极度理想化的个人标尺之下,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合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