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作者程浩,生于1993年,卒于2013年,享年20岁。他调侃自己是职业病人,生于新疆长于新疆,尽管自出生起,就未曾下床走过路,可在他的文字里,有些许对同龄人的羡慕,却未曾有过抱怨和不甘。他是一个真正向死而生的人,医生说他活不过5岁,他却活过了20岁,他向上天借来的15年,不知吃了多少苦,却依然能以宽容的态度,面对这世界。多么温柔的少年啊,愿天堂一路走好。
我很羞愧,当面对他写下的这点点滴滴关于童年,关于成长,关于对人生的认识。比他年龄大了一岁,至今活了26年,对生命的认识还是那般浅薄,时常会感到迷茫,时常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望,就像一只乌龟,受了一点点伤,便躲回安逸的外壳里,亦或是如一只刺猬,一旦受伤,便会张开自己的刺,刺向来者。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便是无论如何都可以时刻保持清醒,气度从容的吧,甚至还能立即想到如何应对所遇之事,如何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伤到对方,自信淡定地看待所有事情——无论此事与自己相关还是无关。
“命运嘛,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天平,左侧是公平,右侧是不公平,当上帝倾向于公平之时,这世界就已经不公平了。”这是读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两句话,作者程浩,93年生人,多年生活于家与医院,享年20岁。写到这里,经不住红了眼眶,其实读这本书的许多时候,都是笑着的,他小小世界里的巨大希望,让人欣喜,未曾有过指引,却让你沉浸其中,更加明白活着的可贵。原谅在读书时,我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只是很心疼他,这个阳光温暖可爱明媚的男孩,虽去犹生。常年孤身一人在家,连翻动纸质版图书都有困难,却在电脑上读下了20000多部书。那份长达20年的孤独,也许比一般人一生孤独的总和,还要长,却从未言伤。脚步去不了的地方,用阅读去抵达。我是否活得太过浅薄,看这本书,时不时便会这样问自己。兴许是因为同是新疆人的缘故,从他的字里行间,更易找到共鸣:简单的生活,让人不得不去书籍中寻找力量。“如果非要说害怕什么,我只是害怕上帝丢给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他在书中这样说到,云淡风轻。忽而有一种紧迫感,未有人知晓生命的长度可以有多长,不知期限,不是说时间无穷无尽,而是也许下一秒,便是终结。这是未知的可怕,也是未知给予的珍贵,余生,请好好活着。
以下,是我读这本书,认为很好的句子。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你能从中有所收获。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
命运嘛,休论公道。不幸与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承担。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但是,我觉得这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随口可以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人。
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
只有吸满阳光的眼睛,才能照亮世界。
虽然不情愿,但我却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它鼓励你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它要求你拥有一颗坚毅的心灵。可是,对于那些勤于思考的人,也并没有恩赐以幸福,而对那些内心坚强的人,它更是毫不吝啬地给予打击。但是反观那些愚笨、怯懦的人,他们或许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安宁与满足。
人生可以是一杯水,也可以是一片海,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心是大海,便能包容缺陷,同化污秽,永远保持自身的通透明净。
狂人尼采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如今我已经活了二十岁了,对生命和死亡都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思考。假如人类的生命被迫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那我想没有人能比我所处的位置更加危险了。所以我从不感到恐惧,也无需恐惧。命足何惜?不苦其短,苦其不能辉煌罢了。没有人能挽留你在这个世界,就像没人能阻止你来到这个世界。如果非要说害怕什么,我只是害怕上帝丢给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不必可怜谁,不必同情谁。所谓生活,不过就是一种“昂着头的艺术”,仅此而已。
我们总是习惯借鉴别人的经验,效仿别人的成功,重走别人的老路。我们何时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一次。不管是作为男人还是女人,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事业,热爱梦想,更重要的是,热爱真实的自己,这就已经足够了。向谁学习都不如相信自己。
这是几年前,中央二套的《对话》栏目中,一位大四女生提问说:“现在社会上都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请问这一点是否有道理?”当时担任主持人的王利芬老师听了,对她说:“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人生的悲哀。”
有时候现实就是这样,来的时候不声不响,护的时候小心翼翼,走的时候稀里哗啦。
几米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有的人长在脚上,有的人长在手上,有的人长在头上,有的人长在心上。翅膀长在哪里,你的天赋就在哪里。”
你失败一千次也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一次。
也许,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读书不光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反而更加暴露我们本身的无知。世界是庞大的,你所掌握的那点儿自以为是的知识,仅仅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甚至对整个世界而言,它根本不配称为“知识”,那不过就是一点儿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识。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只坐井观天的蛙,仅此而已。
说到底,你读书,不管是一千本还是一万本,那只是消费。而写作,哪怕只有一个字和一句话,那也是生产。生命是短暂的,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书写关于自己的历史。
我常常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要想尽办法去吸收更多的水分,这么做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而一块不懂得释放的海绵,即使吸收再多的水分,也最多只是一个臃肿的水货而已。
对生活不满,对人生不满,对自己不满,那就努力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
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被证明都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
网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和常识。
读书也好,做事也罢,都不应该有畏难情绪,而是应该迎难而上。越是读不懂,越是有读懂的必要;越是有必要读懂的书籍,读过以后的收获就越大。知识的价值与其掌握者的人数是成反比的。含金量越高的知识,掌握者必然越少,掌握者越多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低。
读书一定不要畏难。难,是一件幸事。难,如同一道门槛;跨过门槛,你就和身后的普通人拉开了距离。
如果连痛的滋味都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人终有一死,情终会淡漠,唯有那些共同的记忆,将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想要什么?我还有什么?我能放弃什么?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伸出双手拥抱星空。
任何知识都是可以拿来运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现实,才能诞生它的最大价值。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天平,左侧是公平,右侧是不公平,当上帝倾向于公平之时,这个世界就已经不公平了。
假如一个人敢于面对他的劣势,那么这个劣势将会成为他最大的优势。
朋友之间,只要彼此依靠就会很幸福。
生命的本身就是坚强的,就是不会轻易服输的;它或许要经历狂风骤雨,还需要承受贫病交加;但生命的本质,更像时间,它无法阻挡,无法重复,任何困难都无法成为它的桎梏;你一觉醒来,它依然继续。反观自己,我倒觉得自己的生命更像是一叶孤舟,漂泊在一条起伏的河流上,虽然历经艰险,但最终还是会停泊在理想的彼岸。
人的一生,最难以保存的,是时间;最终能留下的,是记忆。能够同时承载两者的,唯有文字。那些流逝的分分秒秒,如同被风扬起的沙粒,于漫长的时光中,在我们心头塑起一座记忆的沙堡,那是成长的里程碑,更是生命的珍贵财富。总有一天,你会再次翻阅自己过去亲手写下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次的开心与难过,每一次的忧伤与喜悦,你一定会被曾经的自己所感动。而这份感动,我想,是值得怀念的。
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短暂,没有什么东西永远属于我们。人终有一死,情终会淡漠。唯有那些共同的记忆,将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朝一日,它会像那些泛黄的旧纸片一样,在我们年华老去的那一天,在我们孤枕难眠的那一夜,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永远不会丢失的宝藏。
美丽的事物总是短暂而匆忙,它们没有永恒的根基。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村上春树。
只有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才能安然享受生命的平等。
痛苦并非来自失去身体的自由,心灵的不屈与桀骜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一个人的成就与否,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自身的质地。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让别人来衡量,而是由自己来确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