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我遇见过一个传道者,她是个年轻的姑娘,年龄大约二十五岁左右。她问我你听说过《圣经》吗?我说看过一点。她说她有一个关于《圣经》的讲座,希望我能去听一听。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她。
我怀着一丝好奇来到了她说的地方——那是实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面不大,靠墙整齐的摆放着十几把椅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讲座?我心里有些纳闷。
我是第一个到的,随后又来了六个人,看样子都是学生。其中有两个人还背着鼓鼓的书包,手里拎着水杯,他们一定是刚从图书馆出来。
人到齐之后,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复印的材料。上面共有十多首歌曲,唱词全部来自于福音书,有人将它们摘抄下来谱成了曲。
她挑了其中一首歌,要我们闭上眼睛听她唱。说实话,她唱的并不是很好,面对几个陌生人,她到底有点拘谨,声音压得很低,曲调也不流畅。不过,她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接着,她让我们跟着她唱,三四首歌之后,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唱完所有的歌,她问我们有没有感受到一些内心的平静。大家支支吾吾,最终也没有说出什么。看得出她有点失望,但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过了片刻,她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袖珍版《新约》,翻到事先标记好的地方,读了两个关于耶稣治病救人的片段。大意是说耶稣在外出讲道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此人心地善良,愿意信奉基督,于是耶稣就治好了他的病,使他瞎的眼睛重新看到了光明。另一个故事也差不多,耶稣遇到了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最后治好了他的病,使他跛的脚健步如飞。
我想她之所以特意讲这两个故事,大概是想告诉我们不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恶还是善,只要甘愿皈依基督,跟随主的脚步,仁慈伟大的主一样会接纳你,祛除你的烦恼,洗净你的罪恶,并为你指明前面的道路。但事实上,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我们表现的无动于衷,完全没有被她讲的故事所感染。其中的一个人在听完这两个故事后居然煞有介事地问道,耶稣真的会治病吗?在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后,又兴致勃勃地与年轻的姑娘谈起了合作开办一家专售医疗器械店铺的事宜。话题很快又转到炫耀个人经历上面。我不愿浪费时间,打了个招呼,离开了这里。
整个过程中我几乎什么也没说。我想起了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著作《你往何处去》,书中有这么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罗马皇帝尼禄大肆迫害基督徒,为了安全,使徒保罗在众人的劝说下离开了罗马。一天,他走出城来到一个山坡上。那时天刚亮,升起的太阳在山坡上投下了巨大的光辉。他看到一个人从光辉中走过来,他仔细一瞧,原来这个人正是基督耶稣。他跪在地上,问道:“主啊,你往何处去?”耶稣回答:“我代你回去替城中的子民受难。”说完他就不见了。保罗痛哭流涕,刹那间他终于真正领悟到了主的伟大和崇高。他站起来,毅然决定回到城中。他回去不久就被尼禄迫害致死。
还有一段写的是斗兽场内,许多被抓捕的基督徒围坐在一起,里面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了寻求刺激,残暴的统治者将饿了几天的野兽放出来,然后看着血腥、恐怖的场面哈哈大笑。令人动容的是,他们明知自己必然会遭受惨痛的死亡,却没有任何恐惧、仇恨。他们显得很平静,母亲在给怀中的孩子讲故事,老人们闭着眼睛默念主的名字。野兽扑向他们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看到了基督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天国的大门。
虽然我坚持无神论,这两个故事仍然打动了我。信仰平息了人们心中的恐惧和仇恨,带来了真善美、信念和对生命的敬畏。说到底,信仰是人们对生命形式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死亡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或者存在。如果这位年轻的传道者能够讲一讲信仰、宗教赋予人的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者《圣经》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等等,这个所谓的“讲座”还算有些意义。看得出她从来没有想过要这么做。
当然,宗教信仰在她心中是什么位置,我不敢揣测。不过,她的所作所为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比起我们,她更虔诚、更勇敢、也更坚定。
后来,我在校园里又遇见过她几次,她仍然向别人推荐她的“讲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去,又有多少人坚持到了最后,这不重要,毕竟对于她信仰是个不可或缺的东西,她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我猜,她可能每天都在讲述同样的内容,她不知道人们需要什么,也没有试着去探究人们内心的真正想法。那十几首歌和两个治病救人的故事是她日复一日的主题。只是,这个主题对于年轻的我们并没有多少吸引力,我们关心的是充满噪杂和欲望的世界,或者是走在拥挤的人群中,努力装作对一切都满不在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