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31日 幸福书院 «大学»(3)
当年曾参记下,孔老夫子205字教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大人之学。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何为大人?
第二部分: 为何要做大人?
第三部分: 如何学做大人,大人是如何养成的?
第四部分: 大人应该做什么?
三. 如何学做大人?大人是如何养成的?
做大人确实需要学。
大学之道,有三个层面。
(一). 在明明德
明:动词,使......光明 ; 明德,明是形容词,光明的,形容德行,明徳是我们内在的德行。
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仁,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义,人皆有之; 辞让之心,礼,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智,人皆有之。人之有是四端也。端:开始,萌芽。(«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仁、义、礼、智并非由外在强加于人的德行,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清静心,遇到外面的事物所能够发出来的行为方式。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孟子•滕文公上»第五章)我们看到一个婴儿爬到井边,心里不由自主担心婴儿的安危,赶紧过去抱住婴儿,这担心就是人的恻隐之心。
又比如看到一只小狗腿受伤了,心里会一颤,这都是我们的心在相对安静时,看到对方所受的痛苦时心里产生的感觉,不忍人之心。
恻隐心、慈悲心有大有小,有些人灵敏,有些人迟钝。
有些人看到动物被碾压血肉糊糊会心有不忍,
有些人看到一盘肉会心有不忍;
有些人看到动物稍微受点伤害,心生不忍;
有时看到别人为生活所累,痛哭流泪会觉得可怜,心有不忍。
有些人看到别人正在遭受痛苦、经历磨难时内心有所不忍,
有些人看到别人正在开心快乐也会心生不忍,因为他看到别人此时快乐也许下一刻会迎来痛苦。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灾祸啊,幸福就紧跟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
据传当年佛陀(释迦牟尼)出家的初衷,是他遇见一老者问为什么他的头发都白了,走路腰也弯了?老者告诉他将来他也同样会老死,头发会白、腰会弯背也会驼。他陷入深深的沉思: 每个人都躲不开生老病死,这个苦谁来解决?于是他出家了,为了找到一条可以出离的路。这是何等灵敏的慈悲心、恻隐心!
当人的心越清静,人的慈悲心、恻隐心的灵敏度越高。
麻木不仁的人,他的恻隐心与慈悲心被深深的覆盖了。
明德第一步
要让自己的恻隐之心发出来,看到别人遭受苦难时不要幸灾乐祸,这是最起码的。看到别人的思维被深深地陷在某种框架中时,要看到他被什么样的思维框架所束缚,智慧行出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受思维框架的局限性,要想到如何帮助别人一步步脱离,引导别人走出来。
增长人的德行首先是激发人的恻隐之心,多多观人之苦,看到别人的痛苦。饮食方面自然会想到素食。
明德第二步
羞恶之心,人做错事时会脸红,内在的良心发现。
明德第三步
辞让之心,人与人相处时有辞让之心存在,礼节自然有,如果有逞强好胜的心存在,礼节变成外在的修饰而已。礼也是一种德,内在心清静,看到别人会自然而然的谦让。
一切围绕着格物,心如果不清静就会争、抢。
明德第四步
是非之心,知善知恶。心不明静时,不能发现自己的心被什么控制,只会以自己认为的对当作对,看不到事物本来的对与错。
仁、义、礼、智全部是由内而发。
内心清静时,看到别人的苦, 仁显现;
内心清静时,想到自己的错, 义出来;
内心清静时,与人相处时礼就有了;
内心清静时,思考事情智慧生。
明德不是外在学来的德,也不是体现出来给别人看的德,而是我们内在本有的德,内心清静时才会显现。好比灯光,灯亮了,光就有; 灯灭了,光没有。明德是人的心清静了,德行出来,心不清静,德行没有。就像太阳,阴天乌云密布的上空也有太阳,只是太阳被乌云遮住了。明德也是同理,被贪欲、被错误的思维所挡住。
我们要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牢牢记在心里。
当看到别人遭受痛苦时,我们试着看看恻隐之心能否出来;
当我们夜深人静时,想想自己犯过的错,有没有一种勇气,由内产生想改; 如果有,就是羞恶之心
当我们的内心很宁静,没有我存在时,与人相处是不争的,这就是辞让之心;
当我们的内心宁静时,再去想事情时,方向基本上是明确的,有方向,明是非。
这就是开端,端,开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颗心如同一盏灯如果蒙上一层布,灯光是发不出来的; 明德也是一样发出来时光才会越来越亮,否则只有开端,没有延续,也不会有力量。这也是很多人说到做不到的原因。现今社会上很多人说到做不到,因为只有开端,没有延展。
仁、义、礼、智这四颗心只有让它们无限延展,才能叫做明明德,把内在本有的明德大放光明,叫明明德。由一开端而放出来,决诸四海。
孟子曰:源泉滚滚,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第十八章)
有源头的泉水滚滚奔流,日夜不停,注满了洼地以后才向前进,一直汇入到百川大海。
我们的明德由内在而发,由我们的一颗心发出来的,一本,以 一为本,一本正经。
一切智慧不从外得,但自清静,一切了然。
从外而来,二,从里面出,一。
从二元的世界去找寻自己的真心,由二而一。
从真心发出来 看问题,有了智慧、阴阳,
由一而二。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由一而二,叫做自诚明
由二而一,叫做自明诚
由诚恳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天性; 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
不同的经典,每一个圣人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我们要明白其根本是真心如何去用,也就是孟子阐述的不动心。由一心而显出外面四个,仁、义、礼、智这四个端囗再往外发一一明德放诸四海。
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道一一得到。七个字帮助我们更深层明白以上道理,由知道走向得到。
知 止 定
生而知之 安而行之 五伦 素位而行
学而知之 利而行之 静
困而知之 勉强行之 内缘不动 外扰不动
安 虑 得
内不起念 真心应物 道
外不生妄 非善非恶
安住本心
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明德的方向由内而外,心定时对照事物,智慧由内而外逐渐生发。一一知止而后有定
遇到事情时,心静下来自己慢慢分析,去掉烦躁、去掉抓狂。参考别人的意见,而不是抓住别人的话当救命稻草,去外面找心神不宁而自己六神无主。自家有个真主人,不用在外找。
过三关,止、观、虑。
第一关: 止关,停下来。
狂风暴雨,天大的事情来了,能定住。
第二关: 观关,用清静心去观。认真看,分析。
彻悟因缘果,当我们的心足够清静,无我存在的状态,看整个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现在的结果,会把前因后果看得比较清晰。
人往往会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或者是施恩惠的救世主,这都是人的心不清静,清静心的人是把"我"去掉,无我的状态观因缘果,彻悟因缘果。
第三关: 虑关,去思考。观清因缘果后的思考,会得到真正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止、观、虑
知、止、定、静、安、虑、得。
三关与七字同理。
知止,
想象着大树立在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的模样,人在经常面临选择时,身边有七嘴八舌时,心是否能定住。
知止,知道明确的方向。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才会有定的力量。是每一个人真正修行之所要。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
多读«孟子»,我们会知道孟子所处的战国年代,战争频繁,谋士众多。孟子能言善辩,敢为天下先的浩然正气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
懂得知止,人不会因有某些特长而沾沾自喜
懂得知止,遇到困难时不会陷入困惑情绪中
懂得知止,人的智仁勇发挥淋漓尽致。
知止而后有定,记住一个场景,三句话。
一个场景,大树在狂风暴雨中的岿然不动
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的是君子的志向,从本心而发,明明德。君子修身立德乃第一个本。
当可以定住时,内心安静,内在的意念不能打扰我们,外在的言语也不能牵动我们,内缘不动,外扰不动; 内不起念,外不生妄,安住本心,从而可以真心应物,非善非恶。
事有终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终始
本,是格物致知,往外发,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里面是本,外面是末。
我们应该知道先后关系,君子所下功之处,这就是"则近道矣",修身为本。
人离不开两个字,一个字是"愿",一个字是"显"。
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越来越大的愿,从愿开始检索自己要开始做哪些事情,愿显就要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就是从外面的愿一点一点检索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当物能格了,知才能智,行为的阶梯一点一点往上走。
要想像大圣人一样平天下,得先治国,要治国,得先做到君子; 要能齐家,得先把心放正,做善人好人; 心要正得观自己的念头,诚其意; 要诚其意就得至良知,这就是由大的愿,一点一点分解发现自己该走的路径,再一步一步去攀登。
«大学»开篇两段看似重复内容,其实不重复。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学会反推,从目标反推方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第三十三章)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 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知道远是由近处开始的,知道风是从何处吹来的,知道隐微可以变得明显,这样,就可以进入有道德的境界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条通天之路,直往上达。
学国学用在实践中的第一步就是: 反省。
听只是听来思想,真正的行动才能产生结果。
行,从格物开始去行,我们的明德才能显现。
如果每天写一写反省日记,写闻、思、修笔记,真真切切的写,再把这种觉察带到工作上、生活中,从仁、义、礼、智四个方面慢慢发出来知、止、定、静、安、虑、得,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一定会有感应,做一分得一分,真实不虚。
(二). 亲民
人的徳行已经具备,用出来,和身边的人相处。把德行用于和身边的人相处中就是亲民。如同太阳晒干衣服的潮湿。夫妇有别,兄弟有序,长幼有亲,这是齐家。君臣有义是治国,朋友有义是平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人平等。
(三). 止于至善
智、仁、勇和迷、私、懦是二,知善心是一。如何从二回到一,就是止于至善。
要从二元对立的心回到至善心,首先要知道善恶的心念源自于世间的万象,世间万象产生的善恶心念,善中有智、仁、勇,恶里有迷、思、懦。
人的心念产生是因为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外面的世界,看得越多听得越多,聚沙成塔产生一定的心念,就是思维。
相对固定的思维就是我们意识田里的种子,种子成形长出众生各自的性格,这些都属于二。
从心性层面,破相,无念,无住一一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领内容如上所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