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2017年就要这样子过去,总想写些什么,一个人坐在寝室里面,咬着笔头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的样子,想了好久却写不出来很正式的东西来总结这一年,也罢,就当是临时起意写的一篇随笔了吧,可能会有点长了。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最多的是:“2018请对我好一点………”可是,如果2017对你不好,2018又能对你好到哪里去呢。眼里心里盼望着来年生活可以轻松一点,但实际上,眼睛从手机屏幕移开之后,我们还是要面对糟心的生活,还是要为了些鸡毛蒜皮跟邻居闹别扭,为了块儿八毛跟菜市场的大妈唇枪舌剑,为了生计辛苦劳累的奔波,该苦逼的还是苦逼,没有任何的转变………你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是长期囿于物质牢笼中日渐迷离的双眼已经容不下“诗”这颗沙子了,在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中,你也看不见所谓的远方。远方到底是什么?他或许真的存在,或许只是个幻想,是那个只存在于诗人笔下的“桃花源”,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以及最后要去投奔的是什么。于是你希望成功,你渴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摆脱现有的苦难,你渴望成功之后所带来的名利。知乎上有很多live讲成功,可是等你赞助完一场又一场之后,你又绝望了,在很多情况下,成功降临的最大可能是机遇,而不是你辛辛苦苦培养了那么多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我这并不是在否定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我只是想说,更多时候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机遇。
成功,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打上成功的烙印,所有人都告诉我们,你要去成功,否则你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可是,成功这种东西,在我看来,似乎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给它的释义是“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到底怎样才算是大家眼里的成功,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这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我自己的看法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一样,所谓的成功的概念也就不一样,达成的途经也就不一样。你只自顾自去做你喜欢的事情就好,做好了,就算成功。我一直觉得,成功不算一个褒义词,因为谁又知道你喜欢的事情到底符不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呢。褒义贬义这些东西都是在社会上大多数人们达成一定的共识之后而形成的,似乎有了这些东西,就有了臧否的标准。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子,对于幼儿来说,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他可能会向现代汉语词典,这种高度凝结人类共识的地方索法,但是,对一个价值观成体系或者将成体系的人来说,更多的时候,他会从过往的经验来寻找方法,这就诞生了所谓的“经验论”,如果没有类似的经验,更多时候,他依靠的还是自己的那一套价值体系,而不是约定俗成的那一套褒贬体系。但是要知道的一点是,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出生有“出生证”,这是社会对我们某种意义上的承认,有了这个,我们的存在就具备了合法性,所谓的“法”,跟这种价值体系的存在类似;我们学习语言,这是在社会的通行证,我们学习现代科学的知识,这是我们在现代当今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产物所具备的价值体系不会跟既定的社会价值体系有多大的冲突。所以,在日常的情况下,我们并不察觉得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有违公共认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对待成功的观念不会与既定的社会价值观有多大的冲突。我们认为取得名利就是成功,或许是这样认为,或许不是,但是在别人面前,还是口是心非的表示赞同。我们害怕与群体通行的规则相悖,害怕与群体树立的禁忌相违,更害怕群体的不予接受。蒋勋说,生命孤独的出走,却整个粉碎在群体文化的教条之下。可是,这种程度上的束缚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这个社会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不好说,因为如果没有束缚这种东西,可能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社会了吧。
人生,似乎好难呢,你要去赚钱养家糊口,但是同时你还想生活。今年下半年的时候,心态崩塌了好几次。后来,一时贪玩,去找学校的心理医生“皮”,去的时候填资料,他问我多大,我说“18”,他感叹了一句“年轻真好”。我当时礼貌性的笑了笑,现在想想,这可能是我现在最值得跟别人吹嘘的资本了吧,我还年轻,我的生命还有无数种可能性,我还可以去做很多我一直很想做或者很多没经历过的事,我还年轻,我的生命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最起码在这个时候,我是自由的,起码是相对而言自由的,我不用去担心房子车子的贷款,儿子女儿的学区房,父母的养老问题,弟弟妹妹的升学压力……可是,可能是这种资本拥有的人的数量太庞大了,庞大到我们自己都认为这是这种资本的理所应当,可是,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要承受你想象不到的压力呢。可是,即便我知道未来会面对的种种压力,我也好想去尝试着这一切。那个医生问我:“你有过轻生的念头吗?”我想,我可能很久都没有那么笃定的说过一句话了吧,我说:“没有。”“真的没有?”他有点惊讶了,语气中带有一丝的怀疑以及中年人常有的轻蔑,“从来没有。”生命在我面前摆了那么多嘉肴美馔琼浆玉液,为何我要去放弃这些东西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根本不可靠的解脱呢?多受点苦难可能真的没有什么了,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事情,好的,坏的,开心的,难受的,喜欢的,讨厌的,可能这就是人生了吧。不去想苦难所带来的意义,因为苦难本身就是苦难的意义,以苦难去做福乐的投资,终究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之前读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书中,虽然处处看到上帝的启示和命运的恶作剧,看到人的软弱如同芦苇,然而我们看不到人的乞求,看不到作者的怯懦和惶恐。我们看到一个个人物在悖论中挣扎,并由于悖论而挣扎,看到他们努力着走向自己的毁灭,或为了自己的毁灭而拼命努力着。但我们在荒诞之中感到了人格的强大,即使最脆弱、最无奈的,也透现出一种强大,因为他们的严肃、认真,因为他们的苦难,因为他们对苦难的意识。《务虚笔记》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幸福的,然而,正是在深深的痛苦中,他们悟出了:“一个美丽的位置才可能是一个幸福的位置,它不排除苦难,它只排除平庸。”美丽的位置,或幸福的位置,真正说来就是超出平庸而建构起人的可能性的位置。平庸只不过是现实罢了;而现实往往是丑陋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位置提高到现实之上,为某种美丽的理想而追求、而苦恼、而受难时,他便获得了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或者说,他便把自己造就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就是他自己造就的东西。人就是人的可能性。
只有在可能性中,一切悖论才迎刃而解。悖论总是现实的,就是说,导致现实的冲突的。在单纯现实中,悖论是不可解的,人与人,人与自己,现在与过去、与未来都不相通。然而在可能性中,一切都是通透的。正因为人是可能性,才会有共通的人性、人道,才会有共通的语言,才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是想仅仅通过现实性来做到这一点的人,凡是想借助于回复到人的自然本性、回复到植物和婴儿或天然的赤诚本心来沟通人与他人的人,都必将消灭可能性,即消灭人,都必将导致不可解的悖论。我们在寻根文学家那里多次证实了这一点。但在史铁生这里,可能性才是一个真正的基点。
有的时候,令人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没法证明绝对的虚无是存在的,没法证明绝对的无可以有,况且这不是人的智力的过错。那么,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他的故事开始了,开始着,展开着。绝对的虚无片刻也不能存在的。或许,人就是这样一个有矛盾又理所应当的存在吧,充满了悖论,却又无时不刻不是合理的。我不是我,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自己。
这里有点扯远了。继续回来讨论刚刚的议题吧。之前很喜欢《弟子规》里面一句“执虚如盈”,每每想到这句话,总觉得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的包围着自己。这句话本身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想,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只是后来,我才开始明白这种心态。那些日子,也一天天的过来了。那样的悬崖年少,竟也一天天的攀越了,这些都是生命的恩泽。许多个将夜未夜的晚上,自己散步着,升起了淡淡的,蓦然回首的暖意,心里是感恩的,不只是对人、对知识、对季节、更多的时候,是对那磅礴丰沛的生命之泉。因此,我要庆幸我仍拥有内生生命运作的能力,我仍有未干的泪、未谢的微笑……
我们在途中,我们在现在呵。
所以,还是不要说“2018,请对我好一点”了吧,如果要说,那也是:
2018,我会对你好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