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对于一名合格的“奶爸”而言,放假即上岗。我也迅速完成了从老师到父亲的角色转变。因为家有俩宝,一个7岁,一个1岁半,正是黏人的时刻。为此,我在假期之初,就明确“少而透”原则,将目标设定为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在保证陪伴溜娃时间的基础,我采取见缝插针的策略,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完成既定的目标。
一、目标设定少而透
信息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我们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充电。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也很容易迷失“多而杂”的课程学习之中,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收效甚微。想要成为一名自我实现者,必须洞悉自己,明白自身的局限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根本事情”是什么,始终做到“以原则为中心”制定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因此,我聚焦当下的需求,在反复取舍之下,明确假期的学习任务:
1.啃读经典,共写感受。加入新网师线上啃读会以来,我完成《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的阅读,也开启《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的啃读。在这段期间,我采取朗读、默读、批注的方式啃读原文,并广泛拓展阅读《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等经典著作的原文进行印证,结合自己的切手感受撰写读书心得,使得自己在遭遇中点亮心中的光。
2.聆听讲座,解疑答惑。“老魏咖啡馆”每周的《给教师的建议》讲座,是我必听的讲座,既是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疑惑的解答,也是触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切身的体验。魏老师的视角,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修正了很多错误的观点和看法。
3.专业书写,倒逼成长。之前,我一直坚持每日的叙事,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加入“教育写作精进群”和“班主任拉练群”,则倒逼自己在书写的过程进行提炼、修改,逐步提高文章的专业化程度。这样的磨砺是艰辛而痛苦的,很多时候我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到群里老师们分享的作品,我马上重新积聚力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完成每次的挑战。
4.专心溜娃,陪伴成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工作的便利,给予我充足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走出房间,走向开阔的天地,让俩宝快乐的长大个,则是我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培养大宝的运动习惯,让她学会在跑步放松身心。
目标少,才能让有限的精力,聚焦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在繁花似锦的花园中,采得最喜爱的鲜花。
二、时间规划点连面
时间对于我来说,非常的宝贵。因为溜娃需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同样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为此,我借鉴马玲老师的场景式计划安排每天的生活,并随时调整。
1.提前规划有方向。每天睡觉前,我都会简单梳理一下第二天的任务,安排具体的阅读和书写时间,争取听《老魏咖啡馆》的讲座时间。
2.早起阅读精神足。趁着两个孩子睡觉的时间,我在6点左右起床,阅读、批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简单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如仍有时间,则构思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溜娃时刻听书乐。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在关注他们行踪的同时,也学着听书(讲座),特别是自己有困惑的地方,反复听几次,直到听懂为止。碎片化的时间,虽然无法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但如同“磨耳朵”,会在无形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量。
4.亲子共读养习惯。童书的阅读,也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必备功课。为此,我坚持每天陪大宝一起读故事或者长文挑战。既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有助于自己对童书多一些了解。
5.睡前反思不能少。克制住刷短视频的欲望,我更多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总结一天的得失,形成文字记录下来。
三、坚守底线不掉队
底线意味自己所能忍受最大限度的堕落,也明确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生性懒惰的自己,总会有各种不努力的借口。为了避免彻底的沉沦,我坚持做到两个底线:一是阅读打卡不能停。不管什么情况下,我都会认真地完成每次的啃读打卡,梳理自己的阅读收获。二是日更千文不停歇。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看看其他老师的坚持,自己也耐着性子去完成、分享。
正如郝老师说的那样:“懂得自己无知,而更谦和;理解他人局限,而更慈悲;洞察世事无常,而更坦然;看透世事有限,而无妄念;明白结果偶然,更享受过程。”让我们努力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