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若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
——傅雷《观画答客问》
一幅好画,
能引得观者一层层地去细看,
其中的快乐不仅在于
发现了画面中隐藏的秘密,
更在于不经意间引得观者发出
“哦,原来如此”的惊喜和赞叹。
观者与画者心思的契合,
仿佛是与古人跨时空的对话。
带着这样的心思,带各位追逐一幅作品——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讲这幅画,不仅仅因为它别具一格的构图,还因为他包含了一个帝王的心声与格局。
故事发生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首都汴京(现河南开封)。当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每年的元宵节京城都要举行长达五天五夜的盛大灯会,晚上文武百官陪着皇帝在宣德门城楼观赏满城灯火。
这天晚上,宋徽宗亲自登上宣德门城楼与民同乐,直到很晚才高兴地回宫。第二天一大早,突然有官员向他来报告,说宣德门上空出现了一幕罕见的吉祥景象。汴京宫城的端门上空突然飞来了一群仙鹤,在城楼上盘旋飞舞,争鸣和应。整个皇城内外,官员、百姓都争相观望,并纷纷赞叹这是“太平盛事,吉祥之兆!”
赵佶《瑞鹤图》
宋徽宗赶到现场,看到了这一奇观。还见到有两只仙鹤落到殿脊上,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乃国运兴盛之预兆。回宫后立刻叫人拿来上好的细绢和精致的笔墨颜料,以精微灵动的技艺,亲自把这一奇丽的景观用半写生的方式画了出来。
宋徽宗题诗、题跋、签押
画好之后,宋徽宗意犹未尽,又提笔以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记述了创作这幅画的情景并作诗题:
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吠当丹关,故使憧憧庶俗知。
御制御画并书。
签押:天下一人。
赵佶在题跋中讲到,那一年,“忽有祥云拂来,低映端门,众皆昂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鸡尾之端(宫殿上檐),余皆翱翔,如应节奏”,过往百姓,全部叩首,感动这种祥瑞的景象。后“经时不散迤俪归,飞西北隅散”。
这种祥瑞的景象,对于当时已经风雨摇缀的王朝来说,是多么难得呀!赵佶用他最擅长的手法,来记载这一刻,希望给风雨中的帝国带来真正的祥瑞。他所透露的,是帝国在最强文明时代所面临最屈辱威胁时的气质——庄严的大气与贵族的凄凉。
细细赏来,这幅画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更多资讯欢迎登陆拍库网查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