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郊野生活”已经进入了当时城市人的生活轨迹。虽然当时的农业人口还是占据着大多数,不过生活在城市中,掌握着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已经将他们的活动半径扩展到了郊外。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的闲情逸致得到了抒发,而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更成了他们生活的背景板。与现在相比,当时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中部,北靠渭水,南倚终南山,气候十分温暖,水资源丰富,所以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良好的地理环境加上众多人口让这里成为了文化发达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唐京兆府下面管辖着23个县,按当时的县制“百户为邻,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不同的级别都会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县——乡——里的结构随着人口的变化逐步调整极有秩序。在长安初建时,这里的总面积是84.1平方公里,相当于明代时期西安城区的六倍。当时的皇宫在城北端,宫城以南是皇城和政府机构集中的地方。整个城郭有9座城门,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10坊,城门定时开闭,左进右出。唐代以后长安又新建了大明宫,兴庆宫。北部成了禁苑所在。
唐代人们的郊野生活基本围绕着游玩,经营,别业,狩猎,宗教生活,送别和隐居等方面。每年开春时节的郊游宴是长安人重要的生活之一。当时的许多庆祝活动都会有郊游宴的内容。比如在立春立秋之后的祭祀,春社秋社等节日。人们都会祈福,希望神明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的宴会一定会喝酒以及分食祭祀用的肉。清明节和寒食节,人们也会去郊外踏青,游春,扫墓。这时候的娱乐活动就很丰富多彩。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斗草,蹴鞠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唐代刘驾写过一首《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描写了当时人们在过上巳节的情形。上巳节是上古时期拔楔风俗的遗存,古人在每年的三月三日会到水边进行祭祀和沐浴,洗濯去垢、驱除邪祟。隋唐时期的上已节也是到水边举行的,长安的曲江池边,洛阳的洛水、伊水边就聚集着举办活动的人群。这一天百姓几乎倾城出动,上已节也成了重要的社交节日,常常让多年不见的老人重遇。杜甫著名的诗歌《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描写了杨氏兄妹的曲江边的情景。
还有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也会在郊外举行。到了重阳节,朝堂会放假举行宴会,官员们就会赛诗做乐。这一天人们有登高的习俗,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就是重阳登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