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狮都可以,你也行----先天不足也会有生存空间
在树下,经常会发现一组组土质细密、形似漏斗的小沙坑,看起来漂亮、完美,不像自然生成,总让人觉得有点什么,可又挖不出什么。小时候有人告诉我那是蚂蚁窝,也就一直这么认为了。
前一阵和朋友一家去看看胡杨林,在树下休息时,又看到了几组小沙坑,经过朋友的介绍和试验,终于解答了多年的疑问。
小沙坑的主人是一种我们最后也没有看到真面目的昆虫。最开始,我们先拍昏一只健硕强壮的蚂蚁,然后将它放在小坑里,生命力旺盛的蚂蚁在坑里翻个身,就麻利的往坑外爬,细碎绵密的坑土极其松软,爬两步土就滑落盖在蚂蚁身上。蚂蚁继续挣扎抖落浮土,继续往上,坑面的折腾像是惊动了主人,蚂蚁的一只脚好像在坑底被什么咬住了,它的动作变大,更加剧烈挣脱,浮土淹没的也更加快。在小小的坑里,挣扎与咬 住在角力,从地底扬起的烟尘好像看到,昆虫妄图把蚂蚁拉入地底累的气喘吁吁,蚂蚁为挣脱被咬住腿和掩埋的浮土,不停的挣扎和反抗。暗潮汹涌,拼尽全力。最后强壮的成年蚂蚁连滚带爬地逃离小坑,战争以蚂蚁拼命的抗争,逃命成功而结束。
为了证实坑里确实埋伏着坐等吃蚂蚁的虫子,带着不甘,我们又想抓一只中等大小的蚂蚁, 不小心下手重了点,蚂蚁死了,將蚂蚁尸首放入小坑,观察半晌, 毫无动静,挑食?还是另有原因?
最后一组实验,控制好手上的力道,终于活捉一只有代表意义的蚂蚁。从蚂蚁一入坑,危险的气息迫使他就开始仓皇的挣扎, 挣扎、掩埋、翻滚、再挣扎的恶性循环,在小坑中折腾出不小的动静,终于,蚂蚁爬不动了,越来越吃力的动作显示,他受到不小的阻挠。先是一只脚埋进细沙里,几经拖拽后,半截身体也进去了,像是溺水的人,慢慢淹没,最后只剩下旋涡。
整个过程,我们都只看到蚂蚁的挣扎,它的对手连面都没露,甚至斗争结束时,只看到小坑的沙子延边沿隆起一道,很快就消失了。
回到家,我搜索了一下,了解到这昆虫叫蚁狮,是蚁蛉的幼虫,专门靠吃蚂蚁为生。它体小力单,行动敏捷,灵活,翻转身体特别快。但是他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跑得慢,也不会爬树上墙。所以,蚁狮从来都是扬长避短,不和蚂蚁正面刚,就像前面演示的一样。
也许蚁狮的生存之道体现了自然界中弱小者的生存法则: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体小力单跑不快,如果正面与蚂蚁交锋,可能饿死;
低调---从不招摇过市,引人注意又暴露弱点;
勤奋---提前奋力挖好很多坑,很辛苦的;
隐忍---久久守候,不离不弃;
坚韧---一旦咬住,绝不要松口
而且,事实告诉我们:准备充分,利用智慧,逆袭也不是不可能的。比如:
提前做好调查研究---找到蚂蚁窝和它的必经之路,选泽合适的挖坑位置;
借力---利用坑的坡度和沙土的松软细密;
心理战---蚂蚁面临危险的挣扎,加剧沙土的掩埋;
。。。。。。只要用对方法,一切皆有可能。
看了蚁狮挖坑捉蚂蚁,让人感触良多:
虽然,江湖险恶,动物的世界也是步步惊心,但是,实力超群孔武有力的动物,可以选择对着猎物呲牙,直接较量;先天不足、能力有限的动物,也可以给对手挖坑,在角落织网,都能寻到生存空间。
低等动物如此,人类也是如此。虽然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见识眼界也不同,亦或是情商智商都有差异,但是怎样的先天不足只要扬长避短,善用资源,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上寻到生存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