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高考反思:到底存在哪些差距,让我只能念三本(一)

高考反思:到底存在哪些差距,让我只能念三本(一)

作者: 燚燚好运祈福 | 来源:发表于2017-06-09 21:13 被阅读84次

-我只上了三本线,是因为不努力吗?-

(本文较长,感谢你阅读了我的成长)

这两天高考时间,铺天盖地的讨论里,工作几年的我回想起——高考,这场决定 我很大程度人生走向的事件。现在,很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当年自己的高考做一次系统的总结反思。

高考后的我时常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和学霸们拉开如此大的差距?当年的我其实还可以做些什么,去改善高考结局那个让我受限颇多的分数。

经过了近十年的自我观察,现在我已经基本摆脱因为“学校出身”带来的自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当年真的挺笨笨的、综合能力比较low的事实。也因为这些经历,让我对自己、对世间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真得感谢这场失意中的漫长学习,让我以后的人生得到宝贵的经验指导。

没错,我就是那个念了民办独立学院,在网上被很多人称为“三本狗”的同学。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这个不尊重人的称呼,我只是在一场考试里比一些同学考了低分,就得因为这个小半辈子忍受质疑,甚至失去很多好机会。

考低分是因为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吗?那又到底是哪些不一样,让我和学霸间站出了楚河汉界。我的逆袭之路上,又应该注意避开哪些当年踩过的坑,实现自己的跨越式成长。

我观察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发现因为这些差异,让我在人生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生存角逐——高考上,就充分暴露出阻碍自己变优秀的能力短板。

一、家庭。

喂!你自己学习不好,就让家庭给你背锅呀?

大家或许会这么质疑我。

但我坚持把家庭排在第一,是因为在高考前长达十几年寒窗的学生时代,和家人的相处时间最长最多。你的吃喝拉撒睡全得依靠家人无条件供给,从思维体系一片空白就开始接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全方位传授,这比任何一种形式的外部教育,拥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话糙,但理不糙。

是家庭给你创造努力的基础条件,当你还没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时,家庭大幅度操控你努力的程度、方式和方向。

来说说我的家庭背景。

我爸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从一个小山村,考上用咱省名字命名的XX大学。那个动乱的文革年代,他家庭成分本来就贫下中农,没有别人家庭一夜变样、被迫离开父母的经历。他高中毕业不用上山下乡,在村小学当了民办老师,文化知识一直没有丢。加上农村娃子心思单纯,看书学习很容易心无杂念进入状态,这样的优势叠加,让我爸成了那一届村里的小学霸。

我爸一本毕业,怎么到了我就倒退了呢?因为后代水平是父母双方综合能力相加的结果。

我妈的家庭背景很复杂,我外公也是当年村里的学霸,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生。和那个年代著名的西南联大办学模式一样,外公随着学校一边走往外省躲避战火一边完成了大学学业。但他们那一辈生养的孩子很多,照顾不周使优势基因得不到有效利用,外公的六个儿女,全都没上过公立的全日制本科。

因为历史原因,我妈还没懂事就成了留守儿童,她的至亲(父母、奶奶)相继在浩劫中死亡和失去联络,没上小学就随着亲戚生活。小学高年级她才来到继母和父亲身边,不怎么愉快相处了几年,就遇到上山下乡,到农村当知青种田去了。恢复高考后经过复读成绩仍然不理想,本科和专科都录取完毕了,高中毕业的她只好念了中专……由于她是高知家庭里的低学历,对学历这个东西有说不清的向往,遇到我爸就被他大学文凭吸引了。

童年时期的不安经历,我妈失去了形成人生基本安全感、稳定人格的机会,认知水平非常低,焦虑、不满、失控感和强控制欲被她带进了我的整个童年。

我爸的成长也带着缺陷,我爷爷当年是个居无定所、走家串户的“流浪手艺人”,有一回走到了老家的村子,刚巧遇上了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呀!嘿嘿嘿,得到了土地和房子,再经人介绍认识了寡妇身份的奶奶,组建起了家庭。受“贫下中农”家庭的影响,我爸情商很低,为人处世看透、变通的能力非常脆弱,沿袭了爷爷奶奶的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缺乏耐心、脾气暴躁,我妈常说他“木头”,我觉得他是个一点生活小刺激就能被击倒失态、暴跳如雷的巨婴。

父母的背景,造就了我的成长环境,我带着他们给我的原始认知,度过整个求学生涯。

总结下,家庭对于我学习上的优势帮助是:我遗传了父母具有学习优势的大脑,以及生活在重视学习的家庭氛围里。但劣势之处也很明显:低认知水平的教育让我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自由,以及父母低情商对我的情绪和性格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1、父亲脾气很暴躁,情绪控制能力差,我从小在充满惊恐的环境里学习成长。

我父亲的暴脾气最严重的一次:在我尚未完全懂事的时候,有一回听着儿歌录音机卡带了,平时我父亲会帮我把被卡的录音带弄好。但那天,我父亲弄着录音带,忽然怒吼一摔带子,紧接着把整个录音机举起,砸在了 地上!顿时无数个小零件散落在地,我惊呆了,录音机是陪伴我的好朋友,从它的喇叭里我听到无数好听的故事和儿歌。那个场景对于童年的我,完全不亚于泰坦尼克号裂成两截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可他还不解气,拿起摔成两半的录音机,又一下一下往地上摔,变成了四瓣、八瓣和满地各种形状的零件……那天我姨妈来找我母亲,看到这一幕,我妈轻声骂了句“疯子”就和姨妈出门。留下三岁的我在家,独自看着父亲变了个人似的,像猛兽一样对着录音机疯狂谩骂、摔摔打打,我很害怕,说不清的害怕,觉得危险近在咫尺,但我不敢出声,不知道能怎么办,大脑空白又恐惧,连呼吸都在害怕,每一秒钟都那么沉重和漫长……

从小,我就害怕动不动就暴跳如雷的父亲,在胆战心惊下的生活,必须分摊很大部分精力去应对恐惧、害怕、绝望的情绪。这样“动荡不安”的生活,影响了我心智的成长,做事畏首畏尾、唯唯诺诺,不敢大胆做事,父母稍稍皱眉头、一个反对的眼神就让我胆战心惊,我失去了健康、安宁的成长环境。

2、母亲的控制欲强,理解能力弱,从吃什么、穿什么、怎么学,按照自己的意愿全方位操控我的生活,我的实际情况和内心感受几乎不在她的考虑范围。

从小,我的生活就被我妈事无巨细安排好,饭桌上少吃了两口菜,晚上超过10点不睡觉,会被她一直念,她很执着,瞄准我生活里大大小小她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反反复复向我施压,念到改变为止,哪怕常年累月不断重复。

我生活在高压控制下,一切被按部就班安排好。如果我妈按照这一套,成功培养了优秀的自己,那么说明还具备可行性。可是很糟糕,我妈中专毕业,经过两次补考我最擅长的中国历史科目,拿下了自考的大专学历。

我擅长的文科,是她的薄弱环节。

我记忆力好记得东西很多,她一天到晚说死记硬背的科目讨厌死了,我的进步得不到鼓励。

我最喜欢思考和分析,只要和她一开口讨论,她马上打断我不许胡思乱想耗费精力。

我一起心动念看书就一发不可收拾,觉得爽到灵魂,可她硬性要求我早睡早起每天如此,过分的按部就班,消磨了我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我妈曾经希望我学理科,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求我放弃文学学医,完全不考虑我的长短板。还好被我用歇斯底里的方式拒绝了,不然这样完全不考虑自身优势的扬短避长,可能挂科数目得红出天际,毕业都成问题了。

在我妈身边生活,我常常活在无法达标的自我怀疑里,她共情能力很差,只是按照她的标准全方位打造我,我的需求不被看见,我的想法、认知很难光明正大存在,只能疲于奔命服从她一个又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却不知道这样的培养模式迟早把我的天赋掩盖,走向平庸。

3、父母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望子成龙”对他们来说就像春联上的吉利话,美好遥远却也不懂如何行动。

从小父母对我考试成绩非常在意,分数低一点儿就能失控地歇斯底里。但除了歇斯底里,疯狂怒吼表达不爽把压力释放给我之后,他们就没再有别的行动了。

诶,考砸了不是该理性分析哪没掌握,缺哪补哪吗?这基本常识啊!可我母亲觉得陷入了当年高考落榜的人生痛苦,我爸陷入了父母从小一遇困难就大发雷霆的痛苦记忆,他们只想快速把自身压力释放掉,所以除了焦虑不满,还只有焦虑不满……

焦虑不能解决问题,但造成了我的新问题。别人是从失败中成长,我只能从失败中体验恐惧和无助,上大学后我才明白原来失败是有用的、是可以指导前进的。我越来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在同学里很自卑不合群。我很害怕随时暴跳如雷的父亲,全方位操控我生活的母亲,不夸张的说,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没用、遭人嫌弃的熊孩子,这辈子很难有拿第一、当佼佼者的机会了。

4、父母认知水平有限,喜欢盲目从众,不能正确指导我的学习和生活。

或许是那一代人对组织、对公权力的绝对相信,我的父母认为老师都是对了、学校教的都是好的、媒体说的都是有用的,所有知识都应该不分巨细掌握的。这样的标准,其实细想绝对是圣人的标准,我肯定达不到呀,然后他们又开始焦虑、对我施压……我继续陷入无助、焦虑、无望。

比如我偏科的事,因为长期受家庭焦虑氛围影响,不懂得思考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很差(遇到题目懂得公式都不知道如何下手那种),加上我天生抽象思维欠缺的短板,导致理科很差。这其实不会给我的学业和前程带来影响,因为我高考不考理科呀!!!

但我父母根本没有了解过学校教了什么科目,高考考什么,怎样能拿高分这些根本性问题,完全相信了“全面发展,不能偏科”那样的说辞,不按现实出牌,反复向我施压木桶原理,我也够蠢的居然也半信半疑照做了(蠢的原因后面详细分析)。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短板上,不敢主攻优势科目,也就出现了每门分数平均低分。后来会考一过,浪费大量时间的理科再也用不上了,此时我已经浪费了整个高中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但这样我至少避免了很多招架不住的念叨啊)。

这只是我父母在我的学业中胡乱施压的例子之一,很早以前我就觉得很多老师说的东西不一定对,用自己的方法完全能做得更好,可是父母不信任我,用尽方法把我拉回常规的、大众的、不适合我的方式上。以我今天的认知,可以坦然说当年我物理经常不超30分、爱迟到那些行径,其实对于高考分数的高低,念哪个学校,并没有直观影响。

可父母不相信啊,觉得我的想法永远幼稚不靠谱,他们从来不曾研究过高考的考核机制、我的个人优势劣势在哪里、怎样进行突破,只单纯无杂念地相信,只有书本上那些对着国旗敬礼、听老师父母的话、全面发展的“小明”式的好孩子,才配考上好学校。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愤愤不平,认为我把所有的原因归咎于父母。其实我只是复述了自己成长过程里,那个尚在懵懂年纪家庭教育的所有客观实际。并没有孩子天生笨(弱智除外),很多天才,其实是正确教育的结果。但之所以我念了三本,没有念专科或者中断学业,还因为下面这些父母赋予我的优势:

5、父母给我创造了“以学习为重”的环境,让我在求学路上少了很多阻碍。

前面说过我妈对学历的渴望,我爸也因为上大学改变了他的命运,哪怕他们方法手段不够正确,但对于学习是人生必需的想法,是坚定不移的。

所以尽管从小我学得很懵懂,但脑子从来没有厌学、逃学的想法。因为我的环境太单纯了,学习就是件自然而然的事,不念书那时的我还能干啥?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

所以尽管过得算混吧,好歹也混了个本科。从来没觉得自己学历出身不好,就自暴自弃了。因为我从小就这么糟糕糟糕的学习,这么一路混上来的,差就差呗,学下去勤总是能补点拙的。

这是父母这么多年给我培养的,关于学习上进的钝感心理,因为钝感,以前花很多时间啃的短板科目我不会有太大抵触情绪,反而有些些投入的快感,高考数学也就破天荒及格了。

到现在,这学习上的钝感力还发挥着巨大作用。

6、我遗传了我爸专注力、思考能力很强的大脑。

遗传基因这玩意很强大的,比如我对比过,我因为遗传了我爸记忆力好的优势,在文科学习上可以碾压我妈,可以几个月内掌握她一年的学习内容。

我遗传了我爸的专注力,很容易沉迷在书本里(仅限于文科类学科,哈哈),看书也容易深入。记得大学和同学一起上自习,他们需要选择很安静的教室,我无所谓,周遭吵吵嚷嚷不大影响我,只要不和我说话,摊开书脑子很容易就进去了。直到现在,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我可以看几章悬疑恐怖小说,把脑子投进去绕一绕,情绪就消退很多了。

记得以前答我擅长的文综题,我总觉得脑子里像硬盘一下储存了很多平时背进去的东西,看到题目,大脑就会自动按关键词和内容快速检索,然后哗哗哗一大段一大段就被我掰出来,那感觉特酸爽特棒。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新生儿的认知启蒙者。高考成绩则是家庭、学校环境,加上自我认知、行动力的综合得分,我用了如此长的篇幅写下了父母教育对我高考的影响,就是不愿意因为孝道、传统环境压力,导致自己不能客观公正看待这件事,弱化了家庭对于孩子前程的巨大影响。

我见过不少发挥失常来到三本的人,而我是个拼尽全力、用100%实力才念上三本的,以我当时的认知水平、知识处理能力,三本是我最恰当的位置。

这一篇只是开端,以后还将继续说说我在学习方法、自我认知上存在哪些局限性,哪些和优秀相差甚远的习惯,导致了我高考低分的。

也欢迎你关注我,大家一起分享分享总结那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把过去的伤痛,都变成一场更强大的成长。


作者:孩纸燚燚燚(yì),老女孩写作者一枚,关于人生、关于金钱、关于旅行、关于爱情,关于所有所有……想法很多,脑袋满满,尽在笔下。关注我,想和你一起聊聊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反思:到底存在哪些差距,让我只能念三本(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ko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