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有多厉害
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在说金庸作品的文学性和影响力。
但我想补充一个:个人觉得金庸先生最厉害的是他的毅力!
下图是百度给出的金庸小说成书时间!
金庸的写作更新速度近乎匪夷所思(如果真的写过长篇的小说会明白连续数年不断更同时忙着一堆事是个啥工作量)。
但看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完结于1972年,之后,金庸封笔了。
这一年金庸48岁,体力精力不如壮年,但笔力、驾驭长篇的能力,不敢说炉火纯青也可以算是很有功力了。如果金庸继续写书,根据他日后的工作情况,就算压低创作速度,在写个十几二十年不是啥难事。
但是老爷子封笔了,之后的30年在武侠小说领域就干了一件事:改。
如果说明河版只是报纸连载的集合,八十年代的花城版,九十年的三联版,21世纪的新修版,是市面上流行的几个版本。在封笔后的三十年,金庸本人亲自动手的至少三次大规模的改动,而其他的小改动反复修订怕是没法计算次数了。
除了修改小说中的错误外(比如常遇春多少岁时死的),更夸张的是数次改动还包括对小说中结构、情节、人设的变动:
有些情节很精彩但对小说主线无推动性被迫删除(《射雕英雄传》中的蛙蛤大战);
有些设定虽然动人但纵观全书后为了不破坏人物或者主线被迫删除(《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为了弱化张真人和郭女侠的感情线,删了)
甚至有些情节由于很精彩而被过度使用,不得不忍痛割爱(看一遍就背下书的情节用的不知多少;盗墓得到《广陵散》在《笑傲江湖》和《倚天屠龙记》中都有)
像秦南琴这样作者觉得写得没特色,索性就删除的角色。。。
至于像王语嫣最后回到慕容复身边的改动,我个人把他归结于老爷子自己知天命后,看开了人生。
金庸全集一共是十五部小说,几个短篇合订一起出版了十二部书,其中两个五卷本,四个四卷本,一共三十六卷,即使校对一遍查查错别字这工作量都可想了,要知道修订校对不是读书,读书读爽了可以顺着情节节奏一路下去,校对那就是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爬去吧。
而金庸的修订改动已经不仅仅是校对,特别是情节的删改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了,这种极度无聊却又工作量极大的事情,金庸封笔后大改了三次,断断续续的改了30年。
资料:2008年10月24日,北京,某图书馆,金庸书籍。京华时报-东方IC
金庸武侠,金庸
如果不明白这种工作量的,想想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写个初稿,二稿,中期,再稿,最后答辩终稿,本科生好的半年短的一个月,研究生最多一年,中间还有找工作、约个饭、毕业会、旅个游啊,如果内容定下了后面都是改改格式。改到最后那篇几万字论文自己都不想看。如果按照金老的工作量,根本不可能毕业了。
我自己写东西时或有一两句突发奇想,自以为精彩之处。为了这一两个细节有时不得不“委屈”主线拐个弯把这个细节带上,至于有文采的佳句用到我自己吐了都停不下来。金老这改动为了宏观结构连所谓的妙笔都在裁剪之列,几十卷书的工作量,长篇小说前呼后应的修订难度,自删内容的心态,这都不是我这种二十八流网络写手能理解能承受的。
金庸大侠面对书迷和记者的出招临危不乱,妙招迭出。
最最最恐怖的是(没错就是恐怖),金老在干这份工作前,他的作品已经在武侠小说界取得了极大成就和名声,而他的不断修订的工作不仅回报率很低,甚至可能葬送之前的美名。
郭德纲说相声界最难得在于“门槛在里面”,“已经出了名就吃不了这个苦”。其实往大了说,那个行业多多少少都有这种问题,没出名时怎么奋斗怎么努力甚至作践自己都可能,一旦功成名就甚至很多只是爆发了那么一下下,让他在回到之前的状态已经是不能了。
能不忘初心坚持自我的已经千难万难,能精益求精更进一步的已经不仅仅天赋能力更是毅力决心的表现。
回到开始的话,金庸封笔时48岁,再写十年出上三部书应该不难,新书更能吸引读者加上之前的人气积累,即使水平下降也很难说有多大损失;而他封笔修订,能忍下这份功利心,硬是在旧书上爬了十年完成第一次大修改。他是否问过自己:多年没新书自己会不会“过气”?他有没有担心:新改的版本会不会不被读者接受?这些都不知道了。
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已经拥有别人为之奋斗的名气、地位,还能静下心思干着最枯燥却又有难度的工作,而且前前后后三十年,这种能力真的不是才华、天赋之类能衡量的了。
有种说法,金庸本人是个有野心的作家,武侠小说只是他的文学的一部分,他是一个学者,是一个要把名字留在文学史,甚至在历史长河中国占有一个位置的人。从老爷子现在在小说界的地位来看,古龙或能在武侠小说文学本身一争高低,而名气地位已经远不及;而梁温黄等已是不能望其项背!
其实在金梁古温之前,武侠小说在文学界还真不是什么上品,但金庸的文学地位,已经不在武侠的界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