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学演义
心理学演义(23)精分播四海,新芽发五洲

心理学演义(23)精分播四海,新芽发五洲

作者: 董点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23:10 被阅读6次

    “散文家”弗洛伊德和他的脑残粉

    因为主要靠讲故事而不是做实验来说明自己的理论,弗洛伊德经常被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称为"散文家"。虽然弗洛伊德至死都认为自己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不,是生理医学奖,但是一年又一年,诺奖委员会显然是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连提名的机会都没给他。

    即便靠讲故事来忽悠人,他还是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这些粉丝吸收了弗洛伊德的思想,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融合当时的流行款式,发展和扩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使其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些理论统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图片来自网络

    现代精神分析之一: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

    一粒种子,埋到土里,它就会本能地要发芽,要成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生长的某个时间,给予提供特定的营养即可,比如,发芽的时候提供更多水分,发芽长叶子的时候提供更多氮肥,开花的时候更多磷肥;结果子的时候更多钾肥等等。

    自我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就像种庄稼,他就像种子本身的生命欲望,它本能的要发芽成长。一个小男孩生下来后,会喝奶,会游戏,会泡妞,你不教他也会。

    自我心理学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德国人逐渐移居美国!)

    1. 海因兹·哈特曼-Hartmann,1894-1970,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

    2. 沙利文-Sullivan,1892-1949,美国人,祖籍爱尔兰;

    3. 埃里克森-Erikson,1902-1994,生于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祖籍丹麦。

    代表性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0∼18个月: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发展目标: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发展好坏: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父母守则: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让他对世界充满信任。

    (2)18月∼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发展目标: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

    发展好坏:母要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如果父母对儿童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会使得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父母守则:保护他的安全基础上,放手让孩子去探索。

    (3)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发展目标: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被禁止的活动。

    发展好坏: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缺乏主动性的性格。

    父母守则:成年人应该是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4)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发展目标:体验到“成就”。

    发展好坏:儿童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而困难和挫折则会导致儿童自卑感。

    父母守则:鼓励孩子的“勤奋”行为。

    (5)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发展目标:建立良好的对自我的认识。

    发展好坏:孩子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

    父母守则:帮助孩子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6)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发展目标: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学会爱与被爱。

    发展好坏:学习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发生融合,这里有自我损失或牺牲。只有这样,在恋爱中才能建立亲密的关系。

    父母守则:鼓励孩子在这期间去真正爱一次,不论结局如何。

    (7)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发展目标:增强社会关系,关心他人,关心下一代。

    发展好坏: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父母守则:孩子已经成了父母,鼓励他去爱自己的孩子吧。

    (8)65~岁:自我整合与绝望期的冲突

    发展目标: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发现生命的意义。

    发展好坏:生命的流逝有时候会让我们绝望,我们要发展出智慧战胜绝望。

    父母守则:孩子的孩子已经成了父母,我来带孙子......。

    带孙子不完全是剥削父母,其实这一过程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基因的延续和自身生命的价值。

    现代精神分析之二: 客体关系理论

    还是上面那粒种子,它被播种到土里,它能长得什么样,取决于土壤的特征和环境特征:是在东北丰沃的黑土地,还是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还是在江南水乡的水田里。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人的成长的就像种庄稼的土壤和环境,它对于种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来说,这个土壤就是母亲。

    代表人物:

    1、梅兰尼·克莱茵 (Melanie Klein),1882-1960,生于维也纳,德裔,移居伦敦;

    2、费尔贝恩 (W.R.D.Fairbairn),1889-1964,英国心理学家,生于爱丁堡。

    核心理论贡献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形态的关系。

    比如说,你的第一任女朋友对你影响很大,通过与她的交往你建立了与异性亲密相处的习惯。于是,下一次,你可能会寻找类似的异性关系模式。

    你问:这下次找男朋友,还得查查他和前任的相处模式?

    回答:不是前任,是第一任。

    一个人一生中大约会有几个阶段:

    (一)部分客体

    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得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也就是小孩的思维是片面的。

    古人云:“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讲利益”。起码这句话的前一句是对的(后一句大家自己评价):刚出生的婴儿其内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觉—坏的感觉, 爱—恨。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到6、7岁的孩子,比如孩子听故事,会问: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

    (二)完整客体:

    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地整体在体验,这就是所谓的完整客体。

    儿童逐渐发现,给他无私爱的母亲也会对他提很多要求,限制他的活动等。母亲是一个“好”和“坏”的综合体。

    (三)自体

    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也就是一个内在的影像。通过与母亲互动,儿童逐渐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强调的是婴儿从母婴关系的体验中发展出来的心理结构。

    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而儿童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他人,其实就是母亲。母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太重要啦!!

    各位单身汪,娶个爱孩子的老婆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精神分折之三: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

    还是上面那粒种子,他被播种到土壤里,它能长到什么样,取决于土壤的好坏对种子内部成长的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播种在东北肥沃黑土地一定就生长的好,这得看种子是否适合这种土壤! 椰子树就不一定喜欢黑土地。而江南某些贫瘠的山区却能长出优质的茶叶。

    是的,自体心理学的思想就是这样。他认为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个体的内部特征。

    代表人物:

    海因茨.科胡特 (Heinz Kohut),1913—1981,奥地利人,1939年移居美国,1964-1965年任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1971年发表《自体的分析》。

    理论贡献:

    自体心理学主张的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三极自体的心理结构,三极平衡就形成健康的自体,否则就可能形成自体客体(不健康)。

    举例说明吧:

    现实中有一种人,他/她对别人期待和要求高,觉得是人家关注他是应该的,你得陪Ta干这个,你得听Ta说那个,你得由着ta性子折腾,你不满足Ta,Ta就愤怒。

    这种人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自体客体"了!!

    自体客体,是别人被他认为是他自身的一部分,并为他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客体。就好像别人是他身体的一部分,要无条件的自觉地为自己服务。

    比如:要求人家关爱自己,且不见外!

    估计你也想说,这种人就是那种超级自恋的人呀。是的,你答对了!!

    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你身边有这种人吗?把这篇文章转给他看看,哈哈哈。

    精神分析介绍到此为止。

    《心理学演义》第二季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演义(23)精分播四海,新芽发五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nr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