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7、现实主义真实与古典主义的美,以及“雷斯达尔的矮树丛”(《画

27、现实主义真实与古典主义的美,以及“雷斯达尔的矮树丛”(《画

作者: 孤鹰寒鸦 | 来源:发表于2023-02-02 13:28 被阅读0次

27、现实主义真实与古典主义的美,以及“雷斯达尔的矮树丛”(《画面结构与人类视野》之27)

前面一节再次回顾了西方艺术史,并总结了艺术的二大规律,同构转化和异构超越。

艺术本就是为了激发情绪和情感而发生的,而情绪与情感则是生命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有限生命应对无限问题的一种策略。所以,艺术不过是生命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为有限生命用于应对既有一定稳定性,又持续变化的环境。

所以,艺术是演化史上发生的,并为演化服务的。

这样,艺术的规律必然符合演化规律,是演化规律在情绪与情感激发上的体现。

除了艺术,所有人类活动领域,所有心理与精神领域的演化,都符合同构转化和异构超越的规律。

比如技术发明,必然让人熟稔,让人能使用,否则,就无法推广;同时,也必然有超越前人的成分,否则就不是发明了。

依靠技术发明推动的经济活动,产品生产,服务创新等等,都必然符合同构转化和异构超越规律。

但科学和哲学,似乎只追求异构超越。当然,科学和哲学,如果不能为人所理解,也是悲剧。所以,科学和哲学要想为人所理解,也必须以同构转化为基础。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曾经说过,同构转化和异构超越分别代表生命演化的二个基本功能:生存和发展。同构转化就是生存,而异构超越就是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荷兰小画派的艺术家,在他们那样的环境里生存,必须迎合市场需求,除了像伦勃朗那样的有名者,经常有人上门主动找他画肖像,其他画家,则只能自己先画好作品,再想办法卖出去。

他们的作品,除了少量肖像画,大都是日常生活情境的描绘,再就是风景画,还有就是一些静物。

应该说,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但荷兰小画派主要发展出注重感官真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可以把荷兰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跟新古典主义的理想之美做个比较。

从题材选择看,新古典主义画面上的人物,多是经过理想化修饰的,至美形象。比如布格罗和安格尔作品中的美人。

布格罗有幅画,标题是《秘密》。这幅画显然也是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但画面上二个女子及她们脚下的幼童,都太好看了,整幅画的色彩,光线和氛围,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他另一幅画《牧羊女》,同样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但画面上人物太美,跟整个环境构成的妙曼景象,不是日常生活里可以经常看到的。布格罗的画面,只能用梦幻般的美去形容,我想,作为普通人,如果没有嗑药或者醉酒,或者处于高度兴奋的癫狂发作中,很难在梦境之外见到过那些场景。

同样的,安格尔有一幅极为著名的画《泉》。这幅画上的女子,看上去,根本很难在人间看到!我想,多数人都会认为安格尔画的不是人间女子,应该是女神,或者仙女。

我们再看看荷兰小画派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他们的画面上,基本没有理想化的美女,而是一些日常生活里比比皆是的人间女性。

再看看荷兰画派跟新古典主义在画面整体色调和对光线的处理上的区别。

布格罗那二幅画,在色调和光线上,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征,应该说,几乎他的所有作品都尽可能地突出画面人物的容貌之美。但现实生活里,人物的脸貌一般不会那么均匀地反射光线。

再看看荷兰画派里最著名的风俗画家维米尔的作品。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P432有图281,是维米尔(1632-1675)所作《厨妇》(1660年)。这幅画,在网络上搜出来时,还有另一个中译名《倒牛奶的女仆》。

这幅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是极为稳定的真实!画面上的光,来自左侧的窗户,画面上的物品都有真实的暗影。女仆,显然不是女神,也不是仙女,当然看上去,容貌还是比较端庄的,但肯定不像布格罗和安格尔画面上那些女子那样美得极致。

女仆脸上的光线,符合现实实情,一面受光,另一面则是暗影。

女仆的身材,比较敦实,不像古典理想美那样的修长丰满。整个画面就跟我们接触过的粗布或者石墩那样实在可信。

所以,无论是题材,画面人物形体,还是色调,用光,画面质感,现实主义和古典美的理想都很有差距。但人们还是不由自主地喜爱现实主义作品,这是因为它们符合人类的认知模式,让人有难以抗拒的熟稔感。这就是艺术的同构转化功能。

同样地,多数人也会喜爱古典美的作品,因为它们符合人类的审美理想,这也是艺术的同构转化功能。

但在古典美作品刚刚出现的时候,它们不仅仅符合人类审美理想,而且还令人惊喜,这是因为它们还超越了当时为人们所厌恶的中世纪那些变态画作。那时候的古典美艺术,就不仅仅有同构转化功能,在当时还有异构超越功能。

同样地,现实主义作品刚刚出现的时候,它们不仅仅符合人类认知模式,而且还给人惊喜,这是因为它们还超越了当时人们已经看腻了的古典美作品。所以,那时候的现实主义,遭到古典画派的抵制,这就是现实主义在那时的异构超越功能。

维米尔另有一幅更为著名的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令人遗憾的是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连这幅画都没收录!我确实没琢磨透贡布里希选画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从这幅画里看到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被应用于现实主义风格的肖像画上。

少女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上挺立上半身,好像是舞台上的主角,后面则是毫无色彩的幕布。画面是左侧来光,少女脸上和身上既有受光后的明艳色彩,也有暗影。这就是“卡拉瓦乔的感官真实”。

当然,最奇特的还是少女的眼神。这个侧身看向我们的少女,有一双普通人那样的眼睛,但眼神的穿透力可以跟蒙娜丽莎的微笑相比!显然,少女的表情并不是典型的笑容,甚至可以说连微笑都算不上,但它让很多人的灵魂战栗不已!因为,这眼神就像一个知根知底的人盯着你,她有点疑惑,既看透了你的内心,也不确定你会不会有什么越轨行为,或者什么非凡表现?

这是一副平素无华的面容,却惊艳世界几百年!她不愧为“北方的蒙娜丽莎”。

荷兰画派除了有维米尔这样超凡脱俗的风俗画家,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风景画家。

我注意到的第一个荷兰风景画是雷斯达尔(约1628-1682年)的作品。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仅收录了雷斯达尔一幅作品,而且应该也不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雷斯达尔的作品跟同一时期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景画家洛兰的作品,在构图上有一个明显差异,就是洛兰的典型特征,是“洛兰之门”那样的宏伟壮观,以及门框结构收敛了欣赏者的视野后,引导看画人的目光朝前看,直达无际远方,很有令人遐思的意味;而雷斯达尔的典型特征,则是距离观画者中等距离上的一小丛低矮的树林,或者还有一家简陋的矮房子(水车磨房),阻碍了看画人望向远方的视野,这样,欣赏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停在了眼前的这一小丛树林或者矮屋上。

一小丛矮树林或者矮屋子,也许是当时荷兰低地上的常见景物,一定可以在画家和当时当地的观画人内心中唤起某种熟稔感。我总觉得那一小丛树林或者矮屋,是那么地孤单,在宽阔无际的旷野里显得有点风雨飘摇。看到这情境,我内心里回响一句中国名言,“知耻而后勇”。这种有点孤寒的情境,也许是低地人不屈意志的来源,因为他们不仅仅要反抗海水的侵蚀威胁,还要反抗来自南方独裁者的压迫,靠自己挺住来自自然和来自人间的压力。

所以,这种一小丛树林或者矮屋,在“利维坦视野”上,距观赏者中等距离上的“圣母之位”,这样的构图法可以称作“雷斯达尔矮树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7、现实主义真实与古典主义的美,以及“雷斯达尔的矮树丛”(《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nw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