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注解2

道德经注解2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2-05-15 17:04 被阅读0次

    叶曼讲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侍,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为美,丑的就出来了,你说她美,其他的就是不美

    你叫它好就会有不好的出现

    我们说有是因为没有

    我们说难是因为有不难的

    因为有难才会有易

    有声才有音

    音声相和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

    圣人对于一切事情无为

    教育人不说太多话

    由道生出来的东西,不占为己

    道不居功

    喜怒是在一起,都是心引起的

    智慧自备

    你有智慧但是不要认为自己有智慧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完成

    真正聪明的人。你要顺势

    因物而用,功自必成

    从大道来看,没有美与恶之分

    所谓美是比较而来的

    天下皆“知”

    一个和尚喝水的故事,因为“知”而悟道

    我做的善事就是行我应当行

    知道美的,就会有丑的

    知道有善的,就会有不善的

    这就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有是无的反面

    无是有的反面

    只要有有就会有无

    难和易是比较而来的

    有比较就有分别

    有分别就有选择

    谄上和骄下

    贫而乐,富而好礼

    莫轻后学

    这就是高下相倾

    不必自高自傲也不毕自卑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莫入众,遭难莫寻亲

    声和才能成音

    音要由声

    声和才能成音

    世间没有永恒的东西

    圣人无事不通

    一个人的气质装扮不了,也模仿不了

    它是由内到外发出来的

    不碰天灾,没有人害

    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教大家礼仪和荣辱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一个果子当它包含水分,才是最亮的时候

    青春无丑妇,充实则为美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出自《孟子·尽心下》,反映了孟子的美学观。在孟子看来,个体通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将固有的善的本性扩而充之、使其盈满全身就称为“美”,充盈且能散发光辉就称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句,旨在说明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他号召文艺工作者以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好的文艺作品。

    你的行为不仅仅让别人看,而是你的行为还能影响到别人,这就是充实而有光辉

    大而化之之谓圣:伟大到寄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伟大这是圣

    圣人无名

    凡是圣人从来美有认为自己是有名的

    圣人了解大道的本,本是顺应自然

    道家的自然就是佛家的因为

    人为就是伪也

    你不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人,它就会顺应自然而发生的

    自然做的时候,好像你什么都不做、

    天地创生万物

    但是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认为我成全了你们,你们要按照我的意思做

    圣人无为而是顺应其自然规律

    知道最多的是不说话

    言者不智

    智者是不说话的

    夫妇相处,亲子相处要少说话

    我们比古人做的东西更多

    为什么都能做出来

    一切为心造

    日月天地从来没有说果自己累,他每天都在运行

    行所当行,做自己该做的,做完了就把它忘记

    这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

    圣人教化万民和天地一样

    行不言之教,作无为之事,领袖就不会累

    我们要营运而行,该怎么做怎么做

    万物顺应自然,你只需要顺势而做,你帮助它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的成长

    地无私载

    没有分别,没有私心

    作为父母,生之,育之,长之,教之

    生而不有,你只是顺势让它成长

    我事领袖我就应该这样做

    所然我功劳很大,但是我不认为自己功很大

    不需要在儿子面前说,自己为了他,付出了很多之类的话

    不居功是以不去

    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是不去炫耀自己的功劳的

    开国大将为什么会死,因为他们太居功

    孙中山和袁世凯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顺应自然,顺应大道

    麻雀吃谷子吃得多,为了不让他吃谷子,敲锣打鼓让麻雀在天上飞,最后蝗灾发生

    天底下的东西一物降一物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团结出版社:

    斯:这

    恶:丑

    相生:相互产生

    相成:相互对立

    相较:相互比较

    相倾:相互倾向

    相和:相互协调

    相随:一个跟着一个

    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

    作:产生

    辞:言辞,宣告

    弗:不

    居:居功

    憨山大师解析:

    天下事物之理,若以大道观之,本无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之迹

    人们不知道“道”而起分别之心

    美恶之名

    对于人们来说适己意者为美

    名则有无相生

    事则难易相成

    物则长短相较

    位则高下相倾

    言则音声相和

    行则前后相随

    世人以尺为长,以寸为短,假若积寸多于尺,则又名寸为长,尺为短

    凡可名者,皆可去,此谓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

    行无为之道以应事

    行不言之教以化民

    天地

    虽生万物,不以万物为己有

    虽生万物,而不自恃其能

    四时推移,虽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

    南怀瑾解析:

    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

    有两则历史故事,浓缩成四句名言,就可说明“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道理

    那就是“纣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现在引用它来作为经验哲学的明确写照,说明为人上者,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与偏爱的趋向。即使是偏重于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而假冒为善,变为造孽作恶的借口了。

    胼手胝足拼音:pián shǒu zhī zú长期辛勤劳作

    白手起家的人们都在运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方法取得成就

    学术上的名词,徒有空言,皆无实义了

    曹丕心安理得地接受傀儡汉献帝禅让地位之后,脱口而言:“舜禹受禅,我今方知。”一句话揭露了古代“禅让”背后的实质,在曹丕看来:原来天下唯“德者”居之,实则应该改为天下惟“权者”居之,谁的实力足够强,谁的地位足够稳,谁就可登上帝位。曹丕度古人之腹,虽有偏颇,但未必不是空穴来风。

    乾坤大半属偷儿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不可脱离深渊,否则很容易遭杀身之祸;国家的有利武器(治国方略,重大决策,镇国之宝,新型武器,科技专利,军事机密等)不可以轻易拿出来夸示于人。也就是俗语所谓“有虎藏在袖子里。”“不要让别人搂着后背腰。

    好的诗词文学,都富于哲学的启示,所以孔子要儿子孔鲤学诗,并非是要他钻牛角尖去做个诗人而已。

    有与无,是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它的重点,在相生的这个“生”字。当然也可以说是互为相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采用生的一面,并不采用灭的一面。

    难与易,本来互为成功的原则,它的重点在难易相成的这个“成”字。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当在成功的一刹那,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开始,看来都很容易,做来却都大难。但“图难于易”,却正是成功的要诀。

    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它的重点,在相倾的这个“倾”字。高高在上,低低在下,从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但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便是同此意义。

    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

    前与后,本来是相随而来,相随而去,没有界限的,无论是时间的或空间的前后,都是人为的界别。它的重点,在这个相随的“随”字。前去后来,后来又前去,时空人物的脚步,永远是不断地追随回转,而无休止。

    总之,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着,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所谓“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作,或作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

    引用孔子之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都是同一道理。

    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

    老子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比如这个天地间的万物,它们都不辞劳瘁地在造作。但造作了以后,虽然生长不已而并不据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于人,或自恃有功于天地。它们总不把造作成功的成果据为己有。“弗居”的“居”字,便是占住的意思。正因为天地万物如此这般不自占为己有的在作为,反而使人们更尊敬,更体任自然的伟大,始终不能离开它而另谋生存。所以上古圣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则,用来处理人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注解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rb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