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0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06

作者: 孟铎 | 来源:发表于2022-06-23 19:50 被阅读0次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论语 宪问》篇里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遇到许多“避世”的隐者。这些隐士嘲笑孔子一心济世,都归于徒然。孔子的学生子路为老师辩护,说: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这些隐者就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某种意义上说,又是认为世界败坏、无可救药的失败主义者。他们远离世俗,遁迹山林,早期道家大概便是从他们中间产生的。

    一般隐者既已“远离世俗”,“欲洁其身”,也就不再介意社会的评论,也不为自己做什么辩护。但,早期道家则在遁世之后,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说出一套道理,杨朱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杨朱大致生活在墨子(前479-381)和孟子(前371-289)年代之间,因为《墨子》中未曾提到过杨朱,而《孟子》中,杨朱已经是一位著名人物,像墨子一样。《孟子》里有句话,“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道家著作《列子》,有一章《杨朱》篇。当代学者多半认为《列子》是伪书,因为《列子》中杨朱的思想与更早的著作记载的不一致,认为杨朱是一个极端享乐主义者,而在更早的著作中,没有任何地方如此记述过。可惜,我们只能从其他著述中辑录杨朱的思想言论,却无法把他们贯穿成篇。

    杨朱的基本思想

    关于杨朱的思想,从《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书中有这样一些记载:“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生贵己。”;“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所立也。“

    这些资料放在一起,可以看出杨朱的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人人为自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其二是“轻物重生”(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这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正好相反。

    《庄子》第一章里说了一个故事,“尧”想把王位传于隐士许由,许由不接受“,《列子》中也有个故事,说的是禽子、杨朱、孟孙阳关于”去子体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做的讨论,都总结了杨朱思想的两个方面和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老子》《庄子》以及《吕氏春秋》中,都可以看到杨朱轻物重生,全生避害思想的痕迹。

    《庄子》中还记述了依循杨朱的思想,怎样全生避害的最佳方法。例如:“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里的观点是,一个人行为败坏自然不行,一个人的社会声誉太好,也不利于全生。另外, 《庄子》里的故事,桂树和漆树因为有用而被人砍伐割用,栎树因木质疏松没有用处,反而得长生的故事,说的是“无用之用”的意思。

    总结起来,庄子的观点是,人要处于才与不才之间,善与恶之间,有用和无用之间,缘督为经,遵循中道才是正确的全生避害的方法。

    道家思想的发展

    先秦道家思想总共有三个阶段。本章所见到的是以杨朱为代表的第一阶段。《老子》书中大部分代表的是第二阶段。《庄子》书中大部分则是第三,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

    说《老子》书中大部分,《庄子》书中大部分,是因为《老子》书中也杂有道家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思想,《庄子》书中也杂有道家第一和第二阶段思想。

    和中国古代的许多著作一样,这两部著作是老子和庄子以及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学说的言论著作的汇编,不是任何个人的作品。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

    为达到这个目的,杨朱的做法是“逃避”,

    《老子》书中大部分论述是试图显示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认为,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并不改变。人如果懂得这些法则,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这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即便如此,无论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变化中,总有难以预见的因素,。因此无论人怎样保护自己,还是难免收到伤害,所以《老子》书中谓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个思想在《庄子》书中进一步发挥,成为“齐万物,一死生”的思想。它意味着,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己与外界、生与死。为了从更高的观点看世上事物,就要无我。这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第三阶段。

    早期道家的思想是从“私”,即“有我”——出发的,在后来的发展中,“私”被倒过来,被否定了。


    孟铎:看到这一篇,意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中支配性的地位,感觉自己实在是浸润着儒家思想长大的。虽然并没有系统读过儒家经典,但是自小从长辈,左邻右舍,以及外界所有来源所得到的教育和灌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本质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根底,民间的很多俗话和谚语,干脆直接来自儒家经典。所以,读到儒家部分时,不仅理解没有难度,价值观方面也是基本契合的。

    相比起来,本章的早期道家杨朱,虽然他的思想也有一定政治哲学的高度,比如:《列子 杨朱》篇中记述的杨朱的观点:......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但是,道家哲学以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为出发点,还是感觉有些那个,与我们自小接受的价值观太不一致了。

    杨朱之后,到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可能理解起来会更有难度。例如,本章末提及道家的“无我”,就很不好理解。

    不过这是以后章节的任务,还是不要提前为难自己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rm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