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昏暗的洞窟,都是拿着手电筒,当时洞窟里头还没有电,段文杰老师开始讲课,就跟讲连环画一样,讲佛本身的故事,讲佛经变故事,讲每一洞窟的特点,每一个朝代绘画的特点。”
段文杰老师每天早上带着创作组去看洞窟,每天晚上会坐在炉火边,给创作组老师讲中国古代艺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有时候会讲当地的民间故事。
连续两个多月,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等中国顶尖敦煌学专家轮流讲解,创作小组对敦煌的印象,渐渐从陌生、神秘到震惊,继而被深深吸引,编一台怎样的戏,才能反映如此恢弘浩瀚的敦煌壁画呢?
莫高窟已经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激情。
“一个夜晚伴着风沙入眠,天一亮又去莫高窟开窟造像,描绘壁画的老画工形象”跃然纸上。
一天,赵之洵老师在资料室偶尔翻到了一份《典儿契》,上面记载了一个女孩卖身为奴的案例,联想到莫高窟112窟的反弹琵琶图,一个舞艺超群、命运多舛的唐代女子形象便破壁而出。
1978年春节前夕,赵之洵和晏建中老师拿出了一个拿出了一个三幕五场的文学脚本《敦煌曲》,高高兴兴返回兰州。
然而故事无法贯穿是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排练就此搁浅,而这一放竟是三个多月,就在大家感觉无望的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推手走到了前台。
他的加入把一盘散沙般的人心,又重新拧成了一股绳。这一次,创作组决心改弦更张,将创作方向从空泛地叙述敦煌宏大历史转向重点反映丝绸之路上的人物命运,用无声的舞蹈讲一个敦煌的故事。以原来的《建窟篇》为基础开始构思舞剧。
一个清晰的目标成为共识,时代背景置于盛唐时期,故事发生地定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敦煌。
吴部长提出对剧本实施大手术。
于是,创作组开始转入集中封闭式的修改剧本阶段。
后来,创作组基本达到统一。
整整一年,甘肃省歌舞团创作人员,七进敦煌,六易其稿,中间经历了《敦煌曲》的失败和连续四个月炼狱般的剧本修改。
1978年11月,一部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激烈的舞剧剧本,终于出炉了。
1978年11月13日,剧本通过审查,吴部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将剧本正式更名为《丝路花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