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止读书会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为主题,在各大社群进行了《草木缘情》这本书的线上读书会分享活动,共有1500余位会员参与,反响热烈。

季羡林先生曾讲,“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天是大自然,人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
《草木缘情》展现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和人文世界,以及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天趣、体恤万物的自然观,不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吗?
关于《红楼梦》,作者统计出,前八十回每回出现植物种数多于后四十回。个四十回每回出现的植物种类平均为11.2种,第二个四十回平均每回出现10.7种,而第三个四十回平均每回的植物种数只有3.8种,不仅如此,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植物种数的分布就大不相同。所以,以作者对植物熟悉的程度,和植物意涵在文章内容的运用上,前八十回亦远胜于后四十回,他以此支持《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为不同作者所撰的观点。
他还发现,大量的数据表明,文学作品的成就与作者对植物认知度、对植物隐喻的掌握度相关。清代诗人的传世别集中引述植物种类超过两百种者,多是文学成就高的名家。
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作者对植物的理解并不限于纲目科属种的罗列分辨,生理性状的描摹,医药饮食的经世用处,植物在文学作品中“起兴”“借喻”的运用。
对于植物所代表的典故意涵,作者亦有准确深入的理解,他认为历代文人大都对植物怀有感情,常常形之于诗,咏之以情,例如“枯杨”表达了惨凄的心境,“杨柳”散发着离别的忧伤,“采薇”原为田野间处处易见的野蔬,有了久远的历史故事与诗人的隐喻,遂用来颂扬忠贞不渝的节操……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古典文学和植物世界的内容和故事,可以看看这本《草木缘情》,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