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复姓诸葛,字孔明,虽是历史人物,时代的今天知名度也远胜过某些政治人物。特别是一部《三国演义》更使诸葛亮的大名出神入化,名扬世界。一篇《出师表》更见其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优秀品格。只是可惜一代伟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后人泪沾巾。”
一部《三国演义》我是从小看连环画,长大了读原著,两三遍看电视连续剧,由最初对诸葛亮智慧崇拜不已,到渐有遗憾,现在又生出一些不然的微词。当然微词远不能遮挡其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我认为早年的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何等的自信与气魄。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歧山欲报主龙恩,最终未能如愿。看似天意,实则不然。
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以为某些优点在一定环境和阶段表现的未必是优势。诸葛亮慎思慎行,自信而又自戒,晚年时往往把精力侑于计赚几座城泄,阵败几次战斗的争夺与较智之上,结果最后都以遗憾告终。期间,大将魏延建议蜀兵长途奔袭,直取魏国都城,达到一举灭魏的目的,现在看来,实在不失为一着妙计,诸葛亮未能采纳实在是天大的遗憾。后邓艾父子偷袭蜀都,一举灭了蜀国,足见魏延之计的出奇制胜的妙处。此诸葛亮误区之一。
然而,此计如果是别人提出,说不定诸葛亮也就采纳了,偏偏就是魏延。大家都知道,魏延在降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看到其脑后有反骨,就已经在心头埋下了时刻提防的根子了。这第一面的印象便蒙蔽了诸葛亮的认识,必然的他是不会采纳魏延的计谋的。对一个人先入为主的结论,实在也是聪明人不应该有的,它暴露了诸葛亮刚愎自用的一面。此诸葛亮误区之二。
三国后期,蜀国因连年征战,将亡兵死,人才溃乏,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寥化做先锋”的局面。是蜀中确实无人才可用吗?还是天下也已才尽?对此令人不以为然。以诸葛亮的见识,人才的重要性还是应该能认识到的,为什么就不早早地加强培养和挖掘呢?那奸雄曹操,身边人才济济,天南地北的都有,为什么?善于聚才用才使然。诸葛亮在蜀如日中天,群星不现,后来收了姜维,英勇善斗,只是北魏的大将之才却层出不穷,邓艾、钟会等一干人,随便一员便可与姜维相匹敌。诸葛亮凡事劳心积虑,事必躬亲,最后累死五丈原,司马懿的关心实在是看透了诸葛亮的这一弱点所在。此诸葛亮误区之三。
我所在的单位,过去有一位经理,人品没说的,只是缺少领导才能,不从宏观上考虑如何进行管理,而是常主动参加一些一般的具体劳动,有时还形成他干别人才干,他不干别人也不干,最后发展到别人说他的风凉话,看他干的状况。我曾与他交流过上面的观点,最终这位受了不少苦的经理未能压住阵脚,被别人挤了出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领导者聪明过于常人,创业打天下时无往不胜,坐天下时却不知一根针能辗几两铁,不知发现、挖掘和调动大家的智慧,在有些企业里居然出现离开了最高领导者的安排,整个公司的工作便陷入停顿,结果企业搞的并不理想。当然,这些人与诸葛亮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对于诸葛亮来说,学识与能力非同一般,自信固然需要,有时雄才大略出人意外的“点子”该想该听的也的想一想听一听。至于出这个“点子”的人管他是谁,只要确实可行,能为我所用就决不含糊。这就好象做数学运算一样,但求结果莫管形式。要知兼听则明,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时会发现别有一番洞天。后人有总结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大概也是如我所感吧?能人治国靠人才,人才有外来的,也有内部培养的,人才不济,事业自然也无济于事。仅这一点就未见诸葛亮想过或有过什么举措。只知事无巨细地安排工作,却不知发挥工作者的积极性,这样的领导必须常常反省一下。如何聚才是第一要领,聚而用之,是第二要领。对于领导者不在自己干了多少,而在发现和任用了多少得力的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并能做到保持人才的推陈出新,顺利地实现新老之间的交替。同时保持认识和思路的全局性和目的性的明确。
韩信将兵,愈多愈好,刘邦统帅,只十来个大将而已,最终却得了天下,此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2001.4.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