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讲逻辑
-
引入:做人当然要“明事理”。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会进一步触发行动,行动构成命运。
-
两个例子说明:
(1)同样的结论,可能竟然基于两个完全相反的理由。
(2)同样的理由,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于是思考能力的差异,往往是个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源。
进一步,群体上也是
例子:三八线分界,导致北朝鲜成为全球最阴暗的角落。(这个例子还是不太懂,是因为本来同一个国家,结果被分割成两种制度的两个国家,导致了最终经济上的绝大差异?)
(而,三八线确定后,朝鲜的悲剧早已被预见~奥威尔的小说,《Animal Farm》
暂时不太懂文章中特别举了《Animal Farm》中的一个故事,与文章内容有什么重要联系吗?)
以上内容主要为了说明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有个疑问,为什么也花了那么多篇幅讲“与思考能力无关的东西呢?”演讲过程中讲点有意思的东西?也许是个重要的因素吧?
-
现实,大多数人在学校没学会思考,一些原因
(1)从古至今,教育做的是让学生以为自己会思考;
(2)人骨子里是不知不觉反智的,绝大多数教育机构才是真正反智的;
(3)真的独立思考,会影响老师自己的至尊地位;
又,自己(老师)为什么愿意讲,实在看不下去了。 -
进一步,那些不会思考的人为什么不承认自己不会思考,因为另外一个现实,“思考是基本能力,连鱼都会思考”(鱼、狗思考的例子);
于是,仅仅会思考本身算不上资本。
最终也最重要的,正确思考才有价值。
自己也是26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思考能力很差,两个赞同的观点竟然是相反的,仔细研究了《Beyond Feelings》。
由翻译上的问题,再有,《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的例子
说明,“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是不对的”,也部分因为胡说八道是每个人的天性
可以听,但是如果要相信,要自己决定的事,就要“以理服已”。
- 另外,不要因为自己会思考而有优越感,因为“自己的思考能力永远是有待改进的,有待改善的”
二、特别吸引我的句子
-
一个人的思考决定他的选择,他的选择会进一步触发他的行动,而一个人的命运,就是由他的行动构成的。
-
最终真死了,对他自己来讲,奋斗了一辈子,最终竟然混了个 “死因不详”。
-
但最终,教育好像从来就没做到教会大多数学生思考。所谓教育做到的,古今中外都一样,往往只不过是让学生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思考。
-
可很多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不知道”,这很可怕——因为这种情况无解,就好像单个方程式里面竟然有两个未知数一样,无解。
三、个人思考(不建议阅读)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懂就懂,不懂就不懂。
人人虽然都会思考倒是真的,但人脑似乎也并不会自动把思考做到精确。
常常情况是这样的,这样说也可以,那样理解也行。想来,这样的思考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导致做事到了一半就停下来不干了;
说来也奇怪,有些人表面上口口声声地赞美一些好品质,却也阻止不了他们的身体如此诚实地表态自己并不坚定相信那些东西是好的~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选择笃定一些基于逻辑思考的信念,真是一件有不小阻力的事。
嗯,谁不是呢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看起来那么顺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