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19218/b5e56d18b7a20be0.jp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一种现象:我们中国的家长特别喜欢用激将法来激励孩子。具体表现就是,激励的话从不好好说,而是反着说——
我就知道,你肯定不会主动去学习!
你这么不虚心,这学期能进步才怪呢!
你能变勤奋?那岂不是猪都能上树了?
……
诸如此类,因为用的都是差不多的配方,所以听上去也都是雷同的味道。
但“激将法”好用吗?当然好用!要说历史上“激将法”用得最有名最成功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联吴抗曹之典故。
估计不少家长会说了:作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可以说是足智多谋的化身了。这个计谋既然是他想出来的,那肯定是有用啊。所以我们家长用一下,错哪儿了?
激将法的两种变身——你肯定都见过
其实“激将法”的核心很明确,就是否定对方的价值。
人最害怕自身价值被否定,一旦被否定了,他就想极力去证明。而不管用什么外衣包裹,激将法的内核都是对孩子的否认和批评,因此,激将法直击了人的最根本需求:存在价值需要被认同。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怎样使用激将法的呢?
发表在《应用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把激将法分为两种:
1.直接激将
通过直接贬低或否定对方,使其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心理反差,继而激起对方想要证明自己的决心。
比如说,孩子要去参加书法比赛,父母期望他能拿个好成绩,惊艳亲朋好友。但又怕孩子骄傲自满,不敢光明正大地鼓励孩子,于是就阴阳怪气地说“我猜你肯定拿不到什么好名次!”希望以此激励孩子的斗志。
2.间接激将
通过夸奖他人、树立榜样等上行比较的方式,来刺激对方不服输的心态,继而激起对方要证明自己的决心。这个大家就太熟悉了,不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吗?这招常爸也用过!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曾经好使的招数,会让孩子长大后,就深恶痛绝了呢?
激将法会激发“战逃反应”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我们似乎都挺擅长注意别人的失败和坏习惯,并且对别人展开批评。
心理学家把这种“关注缺点并试图纠正的行为”称为“消极的规训”。而关注优势、个人抱负和发展并加以强化的行为则被称为“积极的教导”。
专业人员曾经对两种教导风格相关的大脑神经反应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是31名大二本科生。
其中一组研究对象接受“积极的教导”:
如果你的生活中一切都很理想,10年后你会做什么?
你会住在哪里?
你将如何度过你的时间?
你作为一个人会是什么样的?
你想和谁在一起?
这一类问题,重在引导人们对内心进行剖析,对未来进行展望,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
另一组则接受“消极的规训”:
你在这里遇到过什么挑战或你希望在这里遇到什么挑战?
你的课程学得怎么样?作业和阅读材料都做完了吗?
你的课程表要求有多高?
你多久去上一次课?
你希望在这里得到什么成绩?
从老师那里得到了足够的时间吗?
你对自己在这里的时间、经历或表现有什么担心吗?
这一类问题把人们拉回现实,强迫面对自己的不足并想办法去搞定它们。
通过对大脑活动的扫描结果发现:积极的教导激发了奖赏回路、美好记忆、乐观情绪区域的活动;而消极访谈则激活了焦虑的大脑回路(这与我们感到悲伤和担忧时激活的区域相同)。
而激将法正是这样一种“消极的规训”。看似是在鼓励孩子,但表达出来的其实是“你还差点儿意思”“你不行”。当家长使用激将法时,就等于开启了孩子的防御机制,让他们变得焦虑和沮丧。并且,因为负面情绪比快乐情绪持续时间更长,导致了人们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去想不好的事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批评,而不是积极的评论。所以,激将法的确在激励孩子这方面起到了作用,但同时,那些父母的嘲讽、批评和打压也会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阴魂不散。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依然对曾经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耿耿于怀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