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学校组织二——五年级的学生到郑州园博园进行户外综合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参观风景秀美的园博园之外,还有许多研学课程,其中瓦当拓印就是研学课程之一。
瓦当拓印教室设置在极具特色的“威海园”里,这是一组以“茅草屋”为主的小建筑群。北屋是瓦当拓印主教室,西屋里安置的多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农具,有织布机、古帆船和木工工具等,四周的墙上则钉满了当地生产劳作的的小型农具,很有特色。
当孩子们全部坐好之后,研学老师开始了讲课,她首先讲解了什么是瓦当,告诉孩子们每个桌子上放的园片状的石块就是瓦当。
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到瓦当这个名字,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明白了什么是瓦当,这不就是小时候农村盖房时瓦房顶下边贴的圆片状的瓦块吗?记得小时候农村盖瓦房时,每家瓦房的上面都有这样的瓦块,原来这就是瓦当。记得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古动物。有飞禽。还有花卉等等,瓦当下面半圆形的瓦块叫滴水。
接下来老师开始讲解瓦当拓印的方法和步骤。
每个人先发一张长方形状的纸张,叫连史纸,把它铺放在瓦当上边,遮住瓦当上面的图案,然后用小刷子蘸些清水轻轻地在纸上来回刷,这时可瓦当上的图案可清晰地显现出来。接下来在上面盖上一张大一点的拷贝纸。然后用粽刷的底面部分垂直轻轻反复拍打纸张,至完全陷进底凹的部分,这一部非常关键,拓印边款能够清晰,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
拍打完成后,揭开考贝纸,注意不要让纸张在印石上回滑动。
接下来的一部也非常关键。用拓包蘸墨水调好浓度后,在连石纸上面轻轻拍打,拍打用力要轻一些,反复数次直至瓦当上的图案完全清晰地显示出来为止。
拍打完成后,小心揭下连石纸,晾开压平即可。这时,一张完好的瓦当拓印便完成了。
按照研学老师讲解的步骤,学生们很快便学会了瓦当拓印,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瓦当作品,他们开心极了,纷纷拿着自己的“作品” 举到老师面前,向老师炫耀,并请老师拍照留念。
和孩子们一起,跟着研学老师的讲解,我完成了一幅瓦当拓印作品。
看着孩子们做的一幅幅精美的瓦当拓印,我也十分高兴,感到他们这次研学非常值得,不仅了解了瓦当的知识,还学会了瓦当拓印。在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瓦当拓印并和同学相互欣赏瓦当拓印作品的时候,我随手翻开了放在一边的一本薄薄的关于瓦当的讲义,对瓦当的 “前世今生” 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瓦当俗称瓦头,我国古代建筑装饰物件,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
瓦当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和增加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或半圆。
瓦当艺术是古代建筑设计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装饰艺术,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瓦当制于西周中晚期,起初为素面(没有任何图样修饰),后来逐渐出现花纹、动物图样等。
瓦当最早产生于两周时期,最初多为半圆形,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环纹的图案瓦当两种。
春秋时期瓦当主要有神门素面和少量图案瓦当。战国主要是图像纹。
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园型。纹饰取材广泛,呈现出一种清新写实的风格。瓦当图案多为水涡纹,多取材于树木、树叶、动物等图案,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诗文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等。
汉代写则流行圆瓦当。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瓦当做工精细,除盛极一时的四神瓦当之外,还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瓦当面开始变得较小,纹饰以卷云为主。
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
宋代———多用兽面纹瓦当。
元代———在瓦当中清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
明清两代则以琉璃瓦为皇帝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
瓦当文字,秦汉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用笔抑扬顿挫,曲屈富变化,具粗犷纵逸的趣味,故为书家珍重,篆刻家也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
每个朝代的瓦当都有专属的历史特点。但即便是不同的朝代,瓦当上的图文,也寄寓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
瓦当的历史已经有了几千年,它体现了古代人民追求艺术美的智慧和结晶。
在千年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们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于烈火中烧结成瓦,将瓦叠于椽木之上,一瓦遮头,为中国人又遮风又挡雨。砖瓦之间浓缩着传统建筑的精髓,沉淀着民间记忆的丰厚底蕴,渗透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在漫漫岁月的长河中,瓦当如最忠实的守护者,默默地恪守在自己的位置上,虽然安静得不会说话,但在青砖绿瓦中,却向世人诉说着历史最动人的故事。
瓦当,只有中国人才懂的美。
保存 “美” 的方式有很多,有一种方式很奇特,只要一个拓包,一瓶墨汁,就能把 “美” 永远的保存下来,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技法——拓印。
而蓝晒瓦当就是保存瓦当最好的艺术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