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孩子, 就让孩子去爱更多的人; 如何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 给孩子积下更多的德。
2.【岩中花树】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侃去花间草】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侃未达。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4.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阳明先生
5.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
6.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传习录》
7.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传习录》
8.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传习录》
9.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传习录》
10.《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传习录》
11.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
12.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真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
13.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
14.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
15.其治不同,其道则一。……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传习录》
16.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阳明先生《答周道通书》
17.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区别在于,圣人之心如明镜,把一切照得清清楚楚;而一般人之心如昏镜,被不明与贪欲遮盖得严严实实。 真正的学,不在“照镜子”,而在“磨镜子”。磨去各种斑锈,恢复一颗“明镜”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