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空间的力量》- 城市发展在聚集中走向平衡

《空间的力量》- 城市发展在聚集中走向平衡

作者: 流朋KOP | 来源:发表于2021-04-18 16:10 被阅读0次

陆铭的《空间的力量》是即《大国大城》之后,其对国内城市发展方向和政策弊病对又一力作,在整体思想上集成了《大国大城》的核心理念,并通过建立多组数学模型反复强调一个核心观点:中国的城市发展体系必须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在聚集中逐步走向平衡,对劳动力、土地使用权自由流动和户籍的限制,是阻碍这一发展方向的政策阻力,如果要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保持长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阻力在未来5-10年内至关重要。

就业密度和职工工资 到最近大港口距离与职工平均工资

首先看两张图,基本概括了我国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到基本逻辑:

1. 规模重要:二、三产业都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生产力效率必然高于小城市,这很好都反映在了收入水平所代表都劳动生产力

2. 地理重要:越多做国际市场则越靠近港口平均工资越高,越多做国内市场则越靠近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平均工资越高;而在我国这两者是先后顺序,因此经常是重合都,也即靠出口先发展起来的港口同时也是国内区域市场的中心。地理位置不但决定了发后发展逻辑,还决定了先发优势积累起来的内需中心。

3. 市场分割导致生产要素流动不自由,进一步拉大了区域性差异: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权无法流入生产效率更高大城市区域,导致 (1)大城市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上涨,带动整体工资水平上涨,倒逼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2)生产效率低城市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劳动力无法外流,人均生产要素和资源无法提升

中心-外围结构

本书开头介绍了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按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为自变量,衡量该区域的市场潜力(也即预期的市场销售规模)。在人口和运力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该模型是横“S”形状,即:(1)开始距离中心市场越远,市场潜力是单调下降的,这时候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占据主导,离中心城市距离越近市场规模越大;(2)随着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逐渐探底并回升,如果可以回升至一个峰值,则该距离下的城市就是中心城市外的副中心,这时候离心力起主导作用,随着距离中心城市距离增大运输成本也增加,而副中心则起到了第二个需求核心的地位,在区域内形成由一定市场的次中心。

后文作者列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这三个区域中心,证明了它们都是符合中心-外围结构,除渤海湾之外都是严格满足,对渤海湾的几个港口进行了合并中心处理之后,其也是满足中心外围结构,只不过对于渤海湾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心城市。纵坐标上作者使用了人均GDP取对数作为市场潜力的具体指标,除了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之外,还控制了大城市距离、教育、健康、投资、政府支出、外商投资、供水等变量,采用了边际分析的方法,最终得到满足中心外围结构的结果。

后面几章都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展问题的研究,分布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城市规模与就业的关系、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的关系、政治政策(政府干预)在不同地理位置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比了短、中、长期的影响)、政府投资和外商投资对就业弹性对影响。最终量化分析对结论都指出,城市规模对就业、生产效率提升都有正向影响,土地在越靠近沿海、越靠近大城市的利用率越高,政府干预仅会在短期助力经济增长,长期则是负向影响。政府投资会降低就业弹性,而外商投资则会提高就业弹性,资本化过深的问题带来劳动收入占据GDP比例下降,不利于社会长久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最后,作者特别提到了欧洲经济,对比了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的相似和不同处,对中国经济欧洲化的风险提出了预警,也指出了根本的解决办法:依旧是打破劳动力、土地使用权跨省级区域的自由流动。但如何设计这种流动的市场机制,仍然是个长期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空间的力量》- 城市发展在聚集中走向平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hv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