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51377/9c60b23b14bac34d.jpg)
世界上有很多种给人分类的方法。
在悲观的人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已经死的和即将死的。
而对文娱圈的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追星的和不追星的。
对后者居多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追星是一件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很早以前有一年春晚,蔡明和郭达演了一个关于追星主题的小品,里面有一个梗是粉丝追明星的车结果身上被溅了泥点子,小女孩也要视若珍宝地把这衣服保存下来,在小品中是被当成笑料来使用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这种国民性的电视节目其实非常有代表性,一般我们会把它认为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观点,大众的意见就是“幼稚、不理性、浪费钱和时间、不务正业”等等。后又有杨丽娟散尽家财追刘德华,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即使一个人不能代表一个群体,但是这个形象太过于根深蒂固,恐怕只会在群众的心目中加强这种负面的印象。
追星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学-大学-年轻上班族这个年龄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旧的明星和团体逐渐淡出,新人层出不穷,引发新的话题。有人说互联网让世界“重新部落化”,就是说人们不在以地缘或血缘为索引进行连接,而是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同类,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寻求身份认同感。
共同喜爱某个明星,是这些粉丝的身份认同,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以及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
曾经和一些想要做粉丝经济的创业者聊过相关的想法,他们想要做粉丝的社交媒体手账,比如将微博微信朋友圈这些收集在一起,就会成为一本纪念册一样的东西,因为在青春时代喜欢过的明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所以很有纪念意义。
这个想法不错,不过太过“冷静”了,想要做粉丝经济,就要理解能够让她们触动的到底是什么。那让人难以抑制的热情和渴望,眼睛中绽放的光芒,其实是很多被现实磨平棱角的“大人”难以体会的。
《三体》中有一句话:“毁灭你,与你无关。”
换到追星女孩身上,也许就是“喜爱你,与你无关。”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在心理咨询的语境下,我们会去尝试分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不同。这两者的微妙差别是“客观现实”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现实,而一个人的主观现实完全是由自己构筑的,他/她所感知到的其实只是主观现实,想要接近一个人的内心,就不能否认这两者的差别,不能说“因为别人看到的和你不同,所以你的感觉是错的。”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美貌、才华、身高、智慧、自我展现的舞台……当聚光灯打下,明星呈献给世人的就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无论这形象背后的真人是不是个需要吃喝拉撒普通人类,但在这个靠“人设”大行其道的世界,人们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对象来投射自身无法达成的心愿。
看到美丽的人,就仿佛觉得自己也是美的;
听到悦耳的歌声,就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溶化在那歌声里;
习惯了某些只有圈里人懂的暗号,就仿佛获得了在异乡的街头肆意讲母语的隐秘快乐……
总是有人说,追星是为了快乐,但这快乐,很多没有经历过的人并不明白,反而会用偏见和有色眼镜来看待这群人。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东野圭吾《信》
虽然原书指的不是这件事,但原理是相同的。
人们需要在鄙视链中寻找到自己的优越感,那种“我不会被迷惑,我更理智冷静”的优越感。
但人生是一段接一段的体验,追星的感受和恋爱是一样的,那种热切地注视着喜爱之人、喜爱之物的欣喜,如同古往今来所有的诗词歌赋所咏唱的爱情一样,只是发生,就已经让人感受到无比充实,世界仿佛突然有了色彩,没有过心动感觉的人不会明白。
没有人知道自己下一刻会落入到怎样的沉迷之中,每一天都是大型真香现场。
很明显地,这是精神分析中所说的“力比多水平”,或者说是生本能的变体。它带来爱情,带来冲动,带来性欲化的表达,也带来创造性和想象力,它就是每个人心中的缪斯,无关年龄和身份,只要被那金色铅箭射中,就无法逃脱。
她们是幸福的,同情她们的人才是不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