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了《爱弥尔》,联系自己在家的这段时间,身心得到了巨大的放松,大脑却禁不住要思考。
1.一个教育者应有基本的哲学素养
暂且把自己称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以我的感受看来,作为教育从业者,如果没有基本的哲学素养,一定是失败的。否则,再怎么冠冕堂皇的言辞都是见不得光的遮羞布。
在幼儿教育里的第七个年头,一个行业呆久了免不了看见些不入眼的东西,而且,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理性,认为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出理性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非常善于运用理性来教育孩子。以目的为手段的教育越来越功利。总想让每个孩子尽快成为明辨是非的个体,这不就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机器吗?这教育有什么意思?
教育现在大大的被行政化了,花费很多精力去达到一刀切的标准有什么意义呢?标准的意思意思是什么呢?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就像学前教育行业有个“3-6岁儿童发展指南”,几乎每个幼教人做了什么事都得扯上这指南,说出来的依据好像都很专业,事实呢?多少园长也不明白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去贯彻这个教育理念。因为没有基本的哲学思辨,便没有稳定的教育观。
2.教育理念的贯彻需要和谐的教育氛围
铺天盖地的培训或论坛
这些东西本来是好事,可教育要硬生生的跟利益扯上关系,就不再纯粹了。现在的教育观已经被说烂了,随便哪个老师都可能说的口若悬河,什么遵循发展规律、敏感期、依恋关系、安全感等等,术语说出来似乎很专业。特别是现在幼教行业里各种各样的论坛,功利社会里大家都想出名,都想做自己的特色,以便好出去宣传自己。话说回来,讲的好的有,也确实人格魅力极大,但最好别被宣传牵着走,在自个心里就把他人神化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嘛。还有所谓专家,为几百块的讲座费沾沾自喜,教育要到这样的地步,培养出来的是什么呢?
3.变味的教师氛围
一般来说,选择了教师的人一般应该是小富即安,对物质追求不高的一类,暂且这么说吧。出自这样的内心,教师才会更加投入,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可是,如果非要争个高低,一定要定个标准,特别是学前教育,我觉得一定要用一个脏字来表达心情。教育这种东西不是踏踏实实真真诚诚的付出最好吗?过于去比较的教育,有意义吗?谁能保证某个人的教育模式就是最权威标准的呢?有个比较,无形就有了所谓的权威,也就有了阶层之分,有的地方客气点会说有经验和没经验的,有的表达出来就是赤裸裸的歧视意味。有人说,有这么严重吗?那这位教育者一定要重修儿童心理学,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新入职场的老师感受不到教育的美好,有多少会留下来?没有基本的互相信任和尊重,哪来的教育理想实践,什么全面发展,什么友爱互助,不如什么都不说还显得自己体面些。
我们既不同于日本韩国尊老的文化,又没有欧美完全自我的独立价值观,处在这个阶段的老资格和新生代要调和好,要么新生代是个言听计从毫无主见的懦夫,要么老资历是个通晓人性的智者。
物质不匮乏的年代,其实最怕毫无思想波澜的顺从者,细细想,是不是这样呢?一方面,他们说祖国的未来在你手上,一方面,你要时时刻刻听话。久了,再回头看看,才差异的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你背叛了自己。
写一句脏话吧,QTM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