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看此图:

你就是右边那个受害者,看30秒,不要移开视线,然后想想,你心里有哪些词语。
恶心、讨厌、欠揍、变态、逃跑......
我相信觉得没一个让你觉得好受一点的词,因为那就是你作为语言受害者时候的真切感受,也就是你为什么讨人厌——因为你常常扮演那个暴力沟通的施害者。
本周重温马歇尔.卢森堡教练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一年前阅读过,但似乎没有用起来。经过这段期间对于沟通、转换道、提问、述情句式等内容的拆书训练,我燃起了重读这本书的渴望,也有了很多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如下,为什么我们常扮演讨人厌的施暴者?如何才是非暴力沟通?为什么非暴力沟通有时“没用”?
01
为什么我们常扮演讨人厌的施暴者?
因为我们的爱被以下四种原因蒙蔽了,心里眼里没有爱,呈现的就是“暴”。
一、道德评判
如果老板布置的工作不想做,那他就是“太过分了”;
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太黏人了”;
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同事更关注细节,那他就是“有强迫症”;
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枝大意” 。
上面的,你中了几条?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这就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
举个栗子,请你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一下。注意,每看一句话就停下来评判一下。
甲砍死了乙。
甲是大学教授。
乙是名慈善家。
甲的老婆是乙的情人。
甲在追求乙在校读研的妹妹。
......
你是不是也崩溃了?
在一些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并认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在另一些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围绕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后一种社会的暴力现象远少于前一种社会。
二、进行比较
这一点特别好理解,看下图的两位帅哥美女,再照镜子看下自己。


还有一个高温天气的流行段子:
夏天到了,天气逐渐开始炎热,给大家支几个降温去火的绝招吧! 1,想想自己的女朋友,心凉了一截 2,算算自己的年龄,拔凉拔凉 3,看看银行卡的存款,透心凉 下班后查了一下信用卡,我钻到被窝里,开启电热毯,浑身发抖的睡了。
正如《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中所说的,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三、回避责任
我们80后真是苦逼的一代人啊,不信你看哈:
zf你太有意思了, 1980年开始计划生育,80后成独苗;1997年,大学开始收费,80后步入大学;2004年房大涨,80后结婚买房;2015年,中国实行二胎,80后成为生育主力军;2030年,人口老龄化,80后将迎来上有4老,下有2孩。还有房贷,2040年将会出台65岁退休!我想说:咱能不能换一代人整,别逮着一代往死里整。
句句大实话吧,句句是现实吧,所以啊,我们不得不过着这样的生活,也是父母让我们结婚生孩子的。就是这种 不得不,你让我短语让我们回避自己的责任。
我们也常常根据以下理由行动,以此试图回避责任:

四、强人所难
现代社会强调弱肉强食,地位高者有发言权,于是强者或者为了显示自己是强者,往往会在对别人提要求时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作为父母、师长、上司,我们既会自认为有教导他人走上正轨的义务,又时时提醒对方尊重我们的这种权力和威严,否则我们将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
只是,当有一天,唯唯诺诺的对方开始对我们恶语反抗时,我们丝毫不觉得是从我们这里学习到的。
02
非暴力沟通需要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首先,解释下这四要素的含义:
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感受: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需要: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请求:用准确的词语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其次,每一个要素都容易被与其他内容混淆:观察与评论、感受和想法、需要和感受、请求与命令。
分别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一、观察与评论的区别
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只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的句子?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
2、做完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
3、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
4、我父亲是个好人;
5、迈克的工作时间太长了;
6、亨利很霸道;
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
8、我儿子经常不刷牙;
9、里奇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
10、姑姑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
做这个练习时,我有一道题答错了。具体的正确答案,嗯,为了让你多思考一会儿,我就留到第10条评论时公布吧。
能将观察和评论区分清楚非常重要,很多的情绪就是因为对方认为你在评论,而且是批评性质的评论。
二、感受和想法的区别
1、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VS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2、我想打你VS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
3、我是个没用的人VS我和沮丧;
4、你真可恶VS我有些烦躁。
以上四个对比,前面的都是想法,后面的才是感受。在刚开始练习表达感受时,可以借助于以下用以表达感受的词语:

三、需要和感受的区别
看一看,在以下例句中,发言者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吗:
1、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
2、你这么说,我很紧张。我需要尊重。
3、你来的这么晚,我很郁闷。
4、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5、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
6、我很沮丧,我希望我的工作已经取得更大的进展。
7、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
8、你得奖了,我很高兴。
9、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
10、你让我搭你的车回家,我很感激,因为我想比孩子们先到家。
以上练习时,需要注意:感受往往是来源于自己的需要。感受是需要未被满足或被满足后的呈现。
答案,就留到第15条评论公布啦。
四、请求与命令的区别
有一个场景:
杰克: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
珍妮:杰克,我真的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就找别人好不好?
然后出现以下几种回应:
1、杰克:珍妮,你真自私。——指责对方
2、杰克一声不吭走开了。
珍妮发现杰克不太高兴,就问他:你怎么了?
杰克:你知道我孤单极了。你要是真的爱我,今晚就会留下来陪我。——不重视对方的需要,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
关于请求部分的期望,往往会跟一个误区相关,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03

实际生活中,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并不一定对方就会满足我们的需要和请求,但这本就不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坚持使用,以此改善关系,即使不是每次都能如愿,我相信一定对我们的长久的人际关系和爱的浮现有益。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记得常常刻意练习哦,练成我们内化的语言习惯就是威力无穷啦。当然,如果不练习,那就然并卵了。
让我们一起操练起来吧!我在第十和十五条评论等你哦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