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投简历,比较火热的某聘、某脉等招聘平台都有广泛投放一轮,令人惊奇的是很少有企业回复,也很有企业会主动找到我,感觉很多企业都是把建立挂在那里,并不是真正的有招聘需求。
是我的简历做的不够好,还是我的经验不够呢?作为一个有着八年工作经验的人,我真觉得自己的能力并不差!综合能力全面,又努力好学,而且人品端正,能够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经验。在公司的时候深得领导倚重和信任,但是可惜后面几家公司发展都不是很顺畅!找工作会这么难,实在出乎意料啊!
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我发现现在的招聘模式越来越不符合人的需求。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个是岗位与需求匹配的问题。
现在企业方发布招聘需求大都是按照最高标准去发布的,但是哪有这么多精准符合条件的人。其实很多岗位都是需要看人的综合素质,如果把聚焦点放到具体的专项能力上,会极大限制这个岗位所能发挥的高度。不一定缺少某一方面经验的人就不能胜任这个岗位,人的学习能力、见识、眼光和意志力同样是考验人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的重要标准。
我的简历有一个硬伤,就是后面几段工作经历跳得比较频繁。第一段是自己当时比较年轻,一向重视我的领导带我去了一次大型高端KTV,我当时很不适应这种氛围,觉得自己大好青年怎么跟他们玩这种东西,索性第二周就提了离职。那个时候真的很冲动,不过现在的我见过万事万物之后,包容很多了。第二段不能怪我,公司拿到A轮融资,本来我也想大干一场,为市场部策划了很多创意性想法并且积极推动落地,然后这家本身在扩张过程太过猛烈导致财政失衡。第三段是和合伙人联合创业,对企业的发展路线在后面出现分歧导致分手,这一段怪自己识人不明。这些经历都是很重要的人生履历,它帮助自身反思真假对错,识别人性善恶,进而反思自身的做事方式。
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很喜欢纠结这一点,但是有些人确实在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环境,然后不断释放自身的能力、热情与奉献精神。
一个是现有的协作制度是否有必要升级迭代
以公司形式来运作项目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核心本质是这种组织形态适合把所有人都凝聚起来,推动公司进展,并且在项目运作成功后共享受益。
但是这样的企业运作模式似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厌弃。一方面是企业的关键利益方只有股东,与普通员工无关,累死累活地干也只是给别人打工而已。一方面,厉害的人都不愿意被约束一个空间内,而是希望参与到多个不同项目当中,在不同领域发挥价值。
从运作一个项目的角度来看,企业形态的运作方式成本是比较高的,从孵化到正常运营需要消耗较大的社会成本。从企业层面的角度来看,支撑项目运作的架构成本相当高,稍微出现一点风险就会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运营项目一定需要以公司形态来运作?
我想不一定。
一个项目的生存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孵化阶段,一个是运营阶段。我们可以打造一个项目孵化平台,当一个人想到一个创意项目后,可以将其发布到平台上,在平台招募关键角色人物共同参与。最初的创始人可以订好利益分配的基本规则和流通规则,以及项目的孵化周期。后续关于项目的重要事项可以由团队成员共同投票决定。
等到项目走完0-1的过程后,可以直接售卖给需求公司,或者引入感兴趣的资本方投资来推动项目的快速发展。如果中途有人退出,可以向其它人出售或转移其所持有的代币变现退出 。这样既满足那些能力超强的人想多项目发展的心愿,又使得项目的推进高效且迅速,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人又能获得其中的收益。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会变化,协作的空间也会发生变化。当这些招聘平台跟不上这种变化节奏,就会被新的平台所替代。目前来看,那些远程工作平台最有可能成为替代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