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岁以后,开始慢慢的会说话,学会更多技能,很多父母会开始关心孩子的社交问题,因为1-3岁的宝宝好像总是会在和其他孩子相处的时候惹麻烦,就连亲兄弟姐妹也不例外,不是抢玩具就是莫名其妙的厮打在一起,没两分钟就会鸡飞狗跳,尖叫哭闹连连。
如果没有打架,另一种情况仿佛更令人担心,那就是“自己一个人玩”,或者“在旁边看别人玩”,显得“很不合群”,父母会开始疑神疑鬼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之类的。
无论孩子处于同龄社交环境中是爱打架还是爱一个人玩,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社交能力不足。
当然,这并不是不正常的,1-3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社交能力都是处于发展和学习阶段,想让这个年龄阶段宝宝和小伙伴愉快玩耍很长时间,是对他要求过高,尤其是男孩子,这方面发展更是普遍要比女孩子更慢一些。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不合群阶段"和“打架阶段”。
一般来说,2岁以前的孩子,大都看起来“不合群”,比起“一起玩”,他们更喜欢“各玩各的”,英语里有个词叫做“平行游戏(parallel play)”,两个2岁以下的孩子在一起,很可能玩上一个小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互动,顶多互相看一下对方,主要还是要黏妈妈。当然,如果看上对方的玩具,也是可能直接去抢的,总而言之,不要指望两岁以下的小孩之间有什么良性友好的交流沟通就对了。
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两岁以下的孩子不喜欢社交,他们只是缺乏能力而已,比起真正一个人待着,他们还是更喜欢旁边坐着一个同龄人,这样他们可以观察对方,模仿对方,从对方玩玩具的方式中获得自己灵感,等等等等。所以你也会发现,你的孩子只要有其他小伙伴在场,都会比平时安静一些,少黏人一些,他虽然没有和小伙伴发生互动,但是注意力是被对方抓走了的。
所以,即便你的孩子并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不要放弃给他找小伙伴哦,孩子在“平行玩耍”的过程中,依然在学习社交。观察和模仿,是他们增强社交能力的第一步。
当孩子到了两岁左右,他们的社交能力进一步发展,会渴望开始和其他孩子“互动”,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完全不知道互动的分寸和规则,从而进入到鸡飞狗跳的“打架阶段”。
打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因为争夺玩具,有可能是争夺空间,也有可能只是看对方不顺眼,或者只是讨厌对方说话或者触碰自己的方式,更有可能只是纯粹的心情不好。
2-3岁之间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比较任性,加上物权意识苏醒,社交冲突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最多的时候,也是老母亲最焦头烂额的阶段。
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帮孩子建立社交规则和秩序的好时机。
经常遇到有的父母问,我的孩子无论怎么说,就是爱打人,就是爱推人,就是破坏规则,就是没轻没重。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一点用都没用。
唉,你吃个药见效还要等好几个疗程呢,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哪里是短期见效的,要有耐心啊!
可以说,从2岁到3岁,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你就不要想着消停了,盯紧你的孩子,一旦出现不良行为,马上拎走,冷静之后再回来玩,再犯就再拎走,三犯就拎回家,拎100次没用,就拎1000次,孩子总会慢慢领悟到有些行为是不被允许,从而开始遵守社交规则的。
另一方面,除了避免坏行为,你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去用好的行为和对方沟通,告诉孩子:
如果你想玩别人的玩具,不可以直接抢,要问哪个小朋友,我可以玩一下嘛?
如果你想和别人交朋友,不可以一头撞过去熊抱对方,而是要挥手引起注意,看着他的眼睛和他说,和我一起玩好吗?
如果你讨厌那个人,不可以伸手推他,但是可以避开他,或者说“我不要和你玩”。
这些都可以在家里用假扮游戏的方式和孩子演练。
说到这里,我也建议父母们,想要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最好给孩子找几个长期的,固定的玩伴,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是可以让你的孩子感到熟悉和安全,让他能够放开胆子去社交。很多孩子是慢热型,面对陌生的环境总是处于保守姿态,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了,人家都走了,下次换一个人又要重新花时间熟悉,就很难锻炼到社交。
另一方面,每个小朋友的秉性习惯都是不一样的,长期大量的接触同一个人,也会让你的孩子更容易积累之前学习到的社交技巧,如果今天遇到一个害羞的,明天又遇到一个热情的,孩子同样的举动每次得到的反应不一样,比较容易懵,社交技巧增长得会比较慢。
当然,在游乐园或者小区里那种生人社交也是好的,只不过提供孩子更多的熟人社交环境,会促进孩子和生人社交的自信。
另一方面,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孩子有机会进入稍微大一点孩子的群体中,即便融入不了,他也可以学习大孩子之间更加成熟的互动方式。
注意,给孩子寻找玩伴一定要寻找那种家长和你有相同育儿理念,让孩子遵守同样玩耍规则的人。如果是你这边孩子被管教,对方孩子可以随便打人家长不管,这种家庭就不要一起玩了。
孩子之间的契合也很重要,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互相生气抢东西很正常,但是如果每次玩耍都是你的孩子哭很多并且不高兴,而对方孩子一直占上风很高兴,那说明这个关系不平等,就不是一个好的玩伴。
在对待孩子的社交中,有两个错误,当父母的特别容易犯。
第一,怕孩子在社交当中“吃亏”
时不时的挨上几下巴掌,被抢东西,被推挤,这种现象在孩子没轻没重的互动中非常正常,你的孩子也会经常这样对待别人,都是社交能力不足导致的,及时干预制止就好,不必因此而大动干戈上纲上线,甚至和对方家长吵起来,因为“有时吃亏有时占便宜”,才是社交的真实面目。在成年人的社交当中,那些总是“占便宜”的人,也无一不是人缘极差的人。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的保护下,总是非要在社交当中“占便宜”,或者日常处于一种“总有刁民要欺负朕”的被害者心态,他会对社交这件事有误解,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交能力,更难真正交到朋友。
第二,另一个极端,教育孩子“凡事谦让”
欺负别人固然不对,也不能总让孩子“让着别人”,属于自己孩子的利益要保护,玩具被抢了要帮他要回来,被打了也要帮他和对方家长沟通,要求对方孩子道歉,或者家长代为道歉,当然对方真的不道歉也没办法,但是这个讨说法的形式要走,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这件事是对方做错了,而不是他的错。不要因为对方的孩子哭闹,对方家长不讲理,碍于面子而牺牲自己孩子的利益。
虽然1-3岁期间小朋友的社交互动鸡飞狗跳,各种烂摊子,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社交技能积累,小朋友会慢慢的越来越感受到“有朋友”的乐趣,他们会在3岁左右开始有“合作”的行为,也会越来越乐于分享自己的东西,当然,就算3岁之后的孩子,不良行为和社交冲突还是会有发生,但是不会像两岁孩子那么频繁了,当孩子5岁左右的时候,基本上你就可以把他丢给小伙伴,他们自己就能各种玩耍,消磨掉大半天。
此外,当自家孩子与他人产生纠纷时,家长应该学会做到以下几点:
1.不为孩子打架争吵
很多做家长的看到孩子与别人打架之后,都会失去理智的和对方家长争吵。这种行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养成也有很不利的影响。要记得,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今天应对孩子冲突的态度和模式,也会成为孩子明天同样的做法。
2.保持冷静
小孩子之间根本不记仇,无论孩子打得有多么凶,没过一会儿又玩在一起了,甚至忘记了之前他们还有一场大战。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家长还在为孩子打架的事情争吵,孩子们就已经跑到一边玩耍了。看到这种情况大多数家长真是哭笑不得。所以说,家长面对孩子打架的这件事要冷静处理,了解事情的起因之后再自行调解。
3.最好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当看到孩子与他人产生冲突的时候,家长不要大声指责,应该劝导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并耐心地告诉他如何能够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让孩子自己去与对方和解。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还避免了事情的进一步恶化,对孩子日后良好情绪和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