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觉察力培养外省督导部分;本文来聊聊,觉察自己内省反思的成果。简单说就是不断反省,挖掘自身的缺点,解答怎么做才能更好的问题。
自我剖析
通过做咨询记录、记日记等活动,不断反思自我的失误与成长;如写咨询记录,自我成长分析等与督导同辈交流,以反省自我。
聊一件最近的事情,本来准备好参加内部晋升的面试,但说了两天之后,又没有反应了,我感觉准备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准备好,结果又没有回应了。
心里有一点失落。好像本来该有一个升职加薪的机会,但是我却没抓到错过了。这是一种感觉,但实际上,在做选择的那个当下,我积极进取了。
我本来是有一些恐惧不敢说,感觉外部世界在给我压力,主管们在一层层的往下压。但当我说出来、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之后,尤其是重复表达之后,我感觉这个世界是允许我表达自己的。
我表达出来的需要,重要的、重复的需要是可以被满足的,而是提一次的、特别需要他人配合的需要,是没有满足的。
重大的需要可以被满足。其他的需要,就随他去吧。世界并不围绕着我转,世界有他自己的意志,按照他自己的规律来。我需要了解它的规律,然后在它范围内,尽量符合自己的意志。
我发现,当自己越有需要,欲望越强,越容易受外部世界的影响。感觉那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我,是否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太投入,会感觉自己重心失衡。在这一瞬间,我理解了同事的老公,同事说他老公每个月工资很低,不愿意积极努力,没有上进心。
其实这样挺好的,不积极努力,没有上进心,就可以不被外在世界所控制,不用面对自己内心的失衡,我就每天淡泊名利,以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恋。
我越发感觉,每一种选择都很好,都有缺点和优点。衡量缺点和优点,那个是自己更需要的。
就像这次可能存在的面试。优点是会有更多的关注,更多话语权,也可能会晋升加薪,缺点是会有更多责任,更少的休息时间,付出更多,面对更多失败挫折,工作上投入更多的心力。
衡量一下,这是我需要的,我真的愿意因为工资付出这些吗?答案是没有那么愿意。本质上我是懒惰,好逸恶劳,傲慢加偏见的。
我更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打转,舒适惬意的生活。为工作付出很多,非我所愿。能简单的做个小兵也挺好。
自我体验
通过做自我体验,让他人,特别是咨询督导,来发现自己工作、成长中的问题。如把自己某段未完成事情讲出来,以供督导或同辈分析,以发现自我的盲点。
生活中,也可以让其他人做自己的督导。通过,别人看见自己。就像影视剧里的一句台词说:你知道你上哪最好看吗?哪?眼睛。为什么?因为你的眼睛里都是我。
我觉得高明优秀的作品,就是可以让一个人从其中看到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面对不愿意面对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我总结
通过参加督导班或成长小组来不断总结咨询或自我成长的经验。如不断在督导班或成长小组的活动中,总结自我,以更好的完善,整合自我。
我前两天还做的很好。每天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有什么成长。但是这两天进入熟悉的舒适区,每天都是自动驾驶模式,好像很随意的一天过去了。
在这种熟悉中,日子过得很快,刷一下就过去了。而有时难过、不舒适的日子,反而是很重要的。这种状态叫做自动驾驶模式,它的特征是快速自动无意识。
但如果时间长了,会感觉日子空虚且无趣。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模式是主动控制的模式,它的特征是缓慢,刻意,深思熟虑。
在平常的情况下,是不需要思考的,日子随意就可以过去。但我要学习中庸,一种做人的智慧。
什么叫中庸?中庸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我禅修
通过参加某些禅修活动,来学会与自我对话,发现成长的哲理,如参加特定的禅修小组,定时活动。
在这方面,我做的很少,因为我好像去寺庙里,就是看看,烧个香磕个头,然后就走了。
没有跟大师高僧攀谈过,好像也没有见过什么高僧大师,要是有时间可以去西藏,去拉萨,去布达拉宫,去见一见高僧,那些厉害的人。
可能佛学里有很多的智慧,可能厉害的人在身边,可能还有很多,可能我需要多观察多发现,有新进展可以在文章里更新。
就到这里,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