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书,里面提到人一定要有仪式感的休息,大意是充实忙碌了一周,可以设定某个晚上为放松时刻,不安排任何学习,巨忙的一段时间,让自己有一小段睡到自然醒的时间...诸如此类,总结一句话低质量的精进,不如高质量的休息后再度前进;
对比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周六的早晨会刻意不早起,周五的晚上会看剧、娱乐八卦。而平日会在清晨5点半起床,KEEP15分钟,清醒下头脑,然后学英语,反思前一日自己任务完成了多少,有无浪费时间;一个半小时后洗漱、送孩子,上班;提早30-40分钟到公司后会继续看书;而工作午休间隙,会利用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或做读书笔记,或构思笔记的框架;阅读的书籍主要是当下知识型作者的作品或名家经典名著,以此优化思考方式,拓展思维。时代变化太快,新兴事物层出不断,阅读知识型大咖的作品是为了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拓宽看问题的角度,对待问题的思路及态度;而阅读经典名著是为了积累写作的深度,提高思辨水平;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5-20分钟的时间,好好利用,真的有不少收获。
最近的一个月时间,我就完成了《儿童健康指南》这本书的阅读,对中医育儿、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算不上深刻,但至少对一些问题有了概念化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对某个问题知道了解,但说不出它存在原因,解释不了它存在的现象,而这本书对于我脑海中的某些未成型的想法有了体系化的理解;现在正在阅读的书籍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写的非常的烧脑(个人感受),比如临界知识、复利、黄金思维圈等等,对一些概念模糊、一知半解的点会进行二次阅读,比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可参照或改进的地方,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其实无论阅读也好,学习知识也罢,不都是为了更好的把不懂的变成懂得,一知半解的变成知晓原有的,并同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单纯是为了阅读的数量去阅读,意义并不大。
反观自己曾有的某个阶段的状态--情绪极差,心态糟糕。那个时候的我,白天被忙碌的工作淹没,夜晚回到家已精疲力尽。不要说享受亲子时光,就是跟爱人的交流都没有心情。孩子稍有哭闹,就觉得整个人要崩溃。夜深人静时,一人独自哭泣,问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反思后发现,真正让自己烦恼的是如何平衡下班后的时间。白天忙碌的工作已掏尽身心,下班后多渴望能有自己大片独处的时间,可缺忽略了孩子需要妈妈的陪伴,父母需要女儿的关怀,家庭生活需要妻子的处理。而自己似乎在妈妈、女儿、妻子、做自己这些身份中不能灵活转变,生理上做了母亲,可心理上却没有成熟。明白了这些,就去调整和改变。越是此时,越要冷静,深呼吸,去思考:我的目标是什么?想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实现?它被分成几个小目标?每个目标需要怎样的努力?想明白了,想透彻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如果过程是焦虑、烦躁、不安、甚至因此导致计划方案不能正常执行,那结果会好么?如果过程是按既定的计划进行着,适度的修正着,那结果即便达不到期望,但也不会差到那去,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着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即使前进的步伐小一点,步子慢一点都没关系,只要保持着前进的趋势就好。找到了原因,确立了目标,制定了清晰的计划,接下来就是坚持、坚持、坚持。我相信自己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而自己也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