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两位君主:魏武帝曹操和汉昭烈帝刘备,一个是阉宦之后,一个是贩席织履的草根。这两个人是我们百说不厌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曹操,简直是饱受争议。但恐怕这两位仁兄被当做开胃大餐受人咀嚼的命运,一时还难以终结。
01 英雄出少年:领导潜质自小培养
先从曹刘两人年少时说起。
曹操,字孟德(155年—220年),安徽亳州人。公元174年入仕,被举为孝廉,时年20岁。189年举兵讨伐董卓,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备,字玄德(161年—223年),河北涿州人。公元184年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崭露头角,时年24岁。
两人年岁相差无几,而且都是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想要建功立业,身世上也都说不清道不明。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太祖(魏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通俗的说,曹操少年时就是一个小混混,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就知道玩耍嬉闹,到处惹祸,而且人小鬼大,头脑灵活,心机很深。他给人的印象有点糟糕,所以没人看好他,都认为他是一只垃圾股,只有桥玄、何颙非常识货,把他当作超级潜力股。
不务正业可算是曹操的缺点,但"机警,有权数"肯定是他的优势了。曹操这方面跟汉太祖刘邦很相似,年轻时看起来都不像是好鸟,但都是机灵鬼。
刘备年少时也遭遇了同样的境遇,唯有同宗的刘元起赏识他,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由此可见,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都很愚昧不识货的,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三国志·先主传》这样描述刘备:"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备的相貌很富有冲击力,长得很雷人,酷似大耳朵的长臂猿。吕布就曾直呼他为"大耳儿"。不过,因为家境贫寒,刘备年轻时倒是比官二代加富二代的曹操懂事得多,能自觉地养家糊口,为母分忧了。但刘备这时也如曹操一样,已经表现出其领导潜质了: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礼贤下士,并有意识地经营起自己的人脉。
02 好的领导力需要好名声
曹操很有智谋,鬼主意很多。为官之初,就参与剿杀黄巾起义军,并打击恶霸豪强,在士大夫阶层中为自己树立了忠于汉室,正直无畏的良好声誉。而刘备就做的更到位了,自公元184年起兵便踊跃参与屠杀农民起义军,终其一生都扮演着匡复汉室的救世主角色。
这个名誉非常重要,它能为曹操和刘备创造很好的人气,成为他们对外打广告的金字招牌,感召天下贤才为自己所用,同时又能很好地笼络人心。
曹刘二人都很爱惜自己的名誉,不像董卓、吕布、袁术之流任意妄为,臭名昭著,终成众矢之的。
曹操起初想做"治世之能臣",不料天下分崩离析,只能做了"乱世之奸雄",但虽为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有其一,曹操仍然尊奉汉献帝,行周文王之事,不敢僭号称帝,从而有效地笼络了一批心怀汉室的人的心。曹操的先天不足之处,便是他不是汉室宗亲,他一生都不敢明目张胆地争夺帝位,只能扮演伊尹、霍光的角色,貌似忠良地辅佐汉帝。
刘备更深知"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努力向汉献帝靠拢,不仅让汉献帝查族谱,认他做了皇叔,似乎摇身一变,不再是皇家旁支,还得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奉旨讨贼,可以名正言顺地光复汉室了。
好的影响力就是好的领导力,而好的影响力则需要好的名声。
03 卓越领导者首要评判标准:知人善任
曹操和刘备之所以能够建立霸业,是因为他们都是卓越的领导者。卓越的领导者首要的评判标准是选人和用人的能力,即知人善任。
我们经常把历史上建立不朽功勋的帝王妖魔化,认为他们都如同超人一样,绝非常人可比。曹操曾对马超将士说:"汝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曹操、刘备都是常人,他们不同常人之处,就是"多智"。但切莫认为卓越的领导者一定要智力超群,曹刘二人都是智商起码120的人,这里的"智"是领导者之"智"。
实际上,历史上名声赫赫的开国君主们的智商都不见得有多高。也就是说,要成就霸业并不需要个人能力超群,文武兼备,十项全能,政治家兼军事家兼谋略家,老子天下第一。
刘邦说给群臣的一段话,最能为我们解答领导者的成功之道。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无需赘言,刘邦说的很明白了,成败得失,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能做到知人善任。只要领导者用人得当,从善如流,天下何愁不得!
曹操、刘备身边都聚集着一帮贤才,这才是成就霸业的关键。刘备身边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为他出谋划策,制定方略、管理行政和后勤工作,这些人相当于张良和萧何;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为他冲锋陷阵,攻城略地,这些人相当于韩信。曹操文有荀彧、郭嘉、贾诩等人,武有张辽、张颌、徐晃等"五子良将"。曹刘两家都可谓人才济济。
识别人才,并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便是"知人善任"。
成就霸业的人不必是文武全才,他们甚至可以文武兼废,如刘邦、刘备一样,但绝不能缺乏"知人善任"和"从善如流"的能力。他们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和不足,能力有限,但他们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实现伟大的目标。
04 好的领导者应当高情商和高逆商
好的领导者应当是高情商和高逆商的人。
曹刘二人都是非常善于控制情绪的高情商的人。冲动是魔鬼,胸怀大志的人不会计较眼前利益的得失。他们做事都会自觉的从长远利益出发,为此,他们会运用意志力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个人情感坏了大事。
刘备是控制情绪的高手。此人一贯喜怒不形于色,但在需要的时候,他也能够把自己的情绪调控得恰到好处。比如长坂坡上赵云从千军万马中抢回刘禅,刘备怒摔刘禅,说"为孺子,几乎折了吾之良将赵云!"此举令赵云感恩戴德,对刘备更加忠心无二。
曹操虽喜怒无常,却也是此中高手。当年,曹操设计搞定吕布后,也活捉了张辽。张辽临危不惧,当面怒斥曹操,说"可惜当日(濮阳城之役)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曹操立刻发飙,拔剑欲杀张辽,刘备、关羽当时也在场,急忙劝说曹操。曹操立马改变态度,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张辽,字文远)忠义,故戏之耳。"随后对张辽礼遇有加,并予以重用。张辽后来位居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对曹魏贡献很大。
曹刘二人都是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高逆商的人,不像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便经不起打击,一命呜呼了。
曹操经历赤壁之战的大败,依然能痛定思痛,重新奋起,悉心经营北方。
刘备更是打不死的小强。他个人能力不及曹操,前半生十分困顿,四处投靠他人,吃败仗是家常便饭,一直都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年过四十,慨叹自己"",一事无成,但尽管如此,他依然不坠青云之志,一心想着兴复汉室的大业。
此人如同灰太狼一样,生命力和意志力极其顽强,无论经历多少挫折和失败,都能重新站起来,心里总憋着一股"我一定会回来的"的劲头。这也是曹操不敢轻视刘备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感召关、张、赵等人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这样的人非常可怕!
05 卓越领导者有时也要善于伪装
刘备并非窝囊废。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是个窝囊废,一无是处。一直以来,刘备都被曹操和诸葛亮的光环罩住了,成了一个无能的可怜虫。
曹操对刘备有很清醒的认识。"青梅煮酒论英雄"已是历史佳话。
当时,四面受敌的曹操对失魂落魄的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曹操的谋士郭嘉和程昱都对刘备做过类似的评价。可见曹操身边的确有几个明白人,也说明刘备非常善于伪装,藏其锋芒,不仅蒙蔽了汉末群雄,也使千百年后的我们对他误解很深。
其实,这是刘备的生存之道。汉末乱世中,刘备前半生一直实力不济,若是当时锋芒毕露,强作英雄,很有可能不等到入西川就已经被其他诸侯消灭了,哪还有后来在巴蜀称帝,一飞冲天的汉昭烈帝刘备呢?
《易经》说:"潜龙勿用"。在必要的时候装孙子,也是成功之道。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潜龙勿用"正是为了将来能够"飞龙在天"。
刘备能面对现实,对局势及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有清醒的认识,绝不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他每一步都走的非常谨慎,陶谦让徐州,刘表让荆州,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接受与否的。
徐州和荆州不是他凭实力夺取的,所以他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和具体局势。徐州可受,因为局势对他有利,人心所向,自己也有实力接收。荆州不可受,局势于他不利,荆州本是四战之地,而人心未孚,自己也无力据守。刘备也非常善于收揽人心,招纳贤才。这是获取成功的决定因素。
刘备素来以仁义闻名,深孚众望,同时又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如此纡尊降贵,善于压制负面情绪,曹操都未必做得到。
这也是一种伪装,是戴着面具做人做事。要学会伪装自己,是做领导者的可悲之处,却也是领导者的必修课。他们知道:因小失大,终究得不偿失。
06 盖棺论定:知人善任是领导力的关键
历史上对这曹操、刘备的评价非常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对曹操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观点最为中肯:"(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就是说曹操当个将军领兵作战绰绰有余,但做一统天下的皇帝就不大够格了。
曹操治军理政的能力很强,曾为《孙子兵法》做过注,是杰出的军事家,但这阻碍了他做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而是几乎每战必亲临指挥,不能跳出来通观全局,自我设限,还束缚了下属的手脚,妨碍了下属的成长,加之"常胜之家,难于虑敌",胜仗打多了,就难免自负,赤壁败走,错失了吞并东吴的机会,汉中折戟,打破了一统天下的美梦。
而对刘备的评价,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里的评语则最为切中要害:"先主(刘备)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这是说刘备心胸宽广,知人善任,有英雄之器,但机谋权术、个人才干和文韬武略不及曹操,所以就打下的地盘比曹操的小,但刘备百折不挠,不肯久居人下,善于任用某一方面的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如诸葛亮、庞统、法正、关羽等,让他们担当大任,弥补自己文武兼废的不足,终究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曹操不知人善任,只是相比刘备而言,曹操因自负己能,难免越俎代庖,把能做统帅的人当了将军去用。从对曹刘二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一个好汉三个帮,知人善任才是卓越领导力的必备要素,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章维天
自我介绍:陕西汉中人。一个书痴,阅读兴趣广泛,特别爱读文学作品。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