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为参加竞赛集训,大家封给我了一个词“卷王”。大家觉得我太内卷了,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好像大家都不愿意工作,或者说都不愿意接受现在的工作。为什么呢?
想象一下,真的不工作之后要做些什么呢?或许大家都幻想着有一天发达财务自由了,就不干现在的工作,回家在院子里搬把椅子喝奶茶玩手机晒太阳睡觉。
《独孤小说家》里的主角,对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不耐,每天盼着交稿去换取稿酬养活自己和孩子。或许他经常畅想着去马尔代夫的海滩晒太阳,望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躺在沙滩长椅上喝着冰咖啡,随手翻看着一本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就写个几百字的书评。就这么一直躺到太阳落山,找个地方吃顿大餐,喝一杯酒,晃晃悠悠的回到酒店,打开电脑,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的剧本。
但是说到底,还不是要工作。
我其实很能理解他说的感受: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这件事,梦想中的生活也会立马暗淡下来。但写作这件事最好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后来主角明白了,他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啊。然而现在写作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部都是桎梏了。
人们要描述一种无法容忍的枯燥生活,就习惯说它“一眼能看到头”。对这个说法,没有人比我更有发言权了。我的行业和工作,就是一种最为典型的“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生活——不可能跳出的工作圈子,不可能跳出的人际关系,和不可能跳出的工资待遇职位岗级。
我有一位前辈,一直在岗位上工作到60岁退休。快退休的那两年,还在兢兢业业的做着那些底层的工作——要知道我们的工作都是充满着各种危险。从收入的角度想一想就会让人更泄气,甚至是悲愤:就算比年轻时的收入高一些,但还是拿一份死工资,小康是绝不可能的,工作一辈子也只是一个温饱的水平。
工作一天天一夜夜的做下来,有它的枯燥和折磨。而我也早过了天真的年纪,再坚持把它当作“理想”,肯定会有大部分人觉得我在自我麻醉自欺欺人。
那我切身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要表述这些,只能回到我日常的每一天当中,去确认自己的感受,因为自己的感受是不会骗人的。
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那些在枯燥中一板一眼做下来的每个时段,都带给我某种坚实可信的触感。这种感觉像证据一样宣告:这就是我,是我这个人度过的真实的每一天。不出彩,但也绝不掉价。
即便在我最疲惫和最茫然无头绪的时刻,我的抱怨里也从未有过“有一天不再做这些事就好了”。相反,我清楚这样的人生我还能继续,并且对明天感到充满期待。
是的,虽然我经常在朋友圈和微博里要死要活,吐槽所有的工作、人和事,但我仍然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人在强调“快一点”。不能慢,仿佛只要慢一点,生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
我也曾给自己做规划,5年内如何如何,10年内如何如何——这些规划背后是一片巨大的、令人炫目的自由。它确实诱人,但它也带给我很多的焦虑,和一种强烈的心里暗示:跟理想中无比美妙的规划相比,当下的每一天都只是在忍耐、付出、做储备。
结果就是:如果一直这样没有改变和进步,那就太可悲了。所以我焦虑的急迫的一秒都不能慢,自以为精明的盘算着尽快摆脱。
可是啊,可是啊就算真的存在一个理想的彼岸,也绝非是只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有一句名言:“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对它再也不感兴趣,而想去做别的事情。”
好多好多年前,董卿在《艺术人生》中说过一段话,所谓的热爱,就是你愿意去为了这件事去受苦、愿意为了这件事去累,愿意为了它受质疑、受诽谤,委屈,如果你知道了这些,你还愿意去做,那这就是你热爱的事情。
又是一篇自我欺骗的文章——如果你在看完后并不这么想——那就是我坚持写这篇文章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