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七章接触(7.26)

第七章接触(7.26)

作者: 心语花香 | 来源:发表于2022-07-26 08:04 被阅读0次
    翻越了高山,才拥有海天的相遇~

    接触

        接触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相遇,或者是一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遇。接触既包含有形的接触,也包含无形的接触。不仅有个体对自我的觉察,也有对与之产生接触的人、事、物的觉察。

          在‘我’与‘非我’的关系中体验到‘我’,并且是不同于‘你’的‘我’。接触意味着承认差异,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而不是在与环境胶着的融合或者完全的隔绝之间摇摆。

        接触也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创造性调整,是发生在有机体与环境互动中的各种活生生的关系。波斯特等人当接触机能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谈话和运动等,个体通过接触机能实现有机体与环境的联系。这些机能描述了多种感官功能,以及有机体如何将其运用于自我与世界的联系之中。

    下列问题,对于初期和实时评估来访者表现出的接触机能是颇为有效的。

    视觉接触机能。来访者是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心理咨询师?来访者什么时候看心理咨询师,什么时候不看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眼睛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心理咨询师如何描述来访者的眼睛及其看人或物时的方式?

    谈话(声音或语音)接触机能:心理咨询师如何描述来访者的声音?当听到来访者的声音时,心里咨询师的感受是什么?心理咨询师认为这个声音最可能表达什么情感?来访者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

    听觉接触机能:来访者能听清心理咨询师说的话吗?来访者是在认真听心理咨询师说话,还是在想其他事情?来访者是否能很好的理解心理咨询师说的话?

        人们身体的一些机能在生存过程中保留下来,其实心理机能也是一样的。人们往往固着在过去时空物理场的接触模式,所以很难运用一种新的互动接触模式。例如,小时候你被父母责备了,父母说你没用,当人们有了这种对自我的内在认知时,就会认为自己没用。未来在跟世界接触的时候,人们可能就会固化在这种模式里,难以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所以接触就会受到抑制和阻断,能量就无法流动起来,这就叫接触受阻。

    边界

        接触产生于个体与环境相接的边界,边界是接触产生的核心条件。边界既是自我与环境分离的部分,又是自我与环境相接的部分。在接触的边界,既包含接触,又包含分离,在接触和分离的过程中,个体会对自我与环境有更加清晰的觉察和认知。皮尔斯指出,人们的经验正是发生在自身和环境之间接触的边界上。

          此时此刻,我们可以闭上双眼,双脚放平,放松身体。现在开始想象以下场景并加以体验,想象自己仿佛站在大海边,远远的看着海滩,远远的看着大海,远远的看着天空,放眼眺望的时候,尝试一下,是否能够看到远处那条海天一线呢?这场景是否让你感到心情无限舒畅呢?好的咨访关系就像天空和大海一样,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大海不吞噬天空,天空也无法吞噬大海。

        在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吞噬掉周围的每个人,包括来访者。所以心理咨询师要不断的提高自我觉察力。例如,一位正在辅导孩子写字的母亲看到孩子写的字说:“宝宝啊,你真乖,你看你写的字横平竖直,写的真好,给你一个大大的赞。”孩子感到非常高兴。但是这时妈妈话锋一转,说道:“如果这个横再写的平一点儿,如果这个点儿不要写出格儿,如果这个捺再长一点儿就更好了,擦了重写吧。”这位妈妈表达了这么多赞美,目的只是让孩子把字擦了,重新写一遍,而擦了重写是这位妈妈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当人们吞噬掉他人时,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时,人们既失去了自己的边界,也侵犯了他人的边界。所有的接触都是有机体在当下情境中的创造性适应。心理健康的人是可以调整创造性的,即调整自己的接触模式,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情境。同时,心理机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接触的状态是否良好,还需要根据有机体对当下情境的反应来判断。良好的接触是指在自我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接触机能感知到信息,唤起有机体的调节能力,做出与当下情境相适应的行为。

        接触在格式塔心理谘询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在于,接触是人们成长改变的媒介。当个体的接触处于充满活力与动态的状态中并完全吸收新事物时,个体便会自动实现改变与成长。

    接触的抗拒模式

        人们在与环境进行接触时,通常会产生某种需要,但是这些需要经常受到其他因素的阻碍,而使个体难以得到满足。当自我的需要在环境中无法真实呈现时,为应对这种来自环境的压迫,自我就会发展出与之相对的抗衡模式,也就是接触过程中的抗拒模式。

        在格式塔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抗拒模式有七种,即融合、内射、投射、回射、偏转、低敏感与自我中心主义。所有接触的抗拒模式都是个体在相应背景下的创造性调整。心理咨询师需要在适应的背景中,促进个体与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但是当环境转换时,个体可能仍然固着于有些模式的体验中。破坏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成为妨碍个体成长的阻力。抗拒模式与体验循环之间的关系:所有的抗拒模式相辅相成,都不是孤立发生和存在的,每一种接触的抗拒模式都可能发生在体验循环的任一阶段。

    投射

        在心理学中,投射是指将一种态度、特质或品质赋予另一个体、群体或物品。简单而言,投射是从他人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投射的内容是属于我的感觉、行为或品质,而自己却没有感觉到它。相反,我将这些感觉、行为或品质都归因于我身边的人、群体或环境。皮尔斯等人指出,如果一个人持续的怀疑其他人在拒绝自己,那么可以尝试将这个过程反过来看,探索一下,是否有依据证明这个人在否认自己对他人的拒绝。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常常否认与自我概念不符的人格特质,是就会无意识的将这种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法允许自己拖延,可能他也无法允许他人拖延。

    内射

          内射是指个体将外在环境中的观点、态度或指示不加区分地全部接收及囫囵吞枣地接收所有来自外部的信息。当人们被吞噬时,就会有很多内设不假思索的,不加任何评判的,不加任何分析的,把所有的信息都内化到自己的身体中和心理。来到这类来访者往往表现出对心理咨询师的高度认同,对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所有建议和想法都表现的十分赞同和配合。作为一种接触的抗拒模式,内射本身并无积极与消极之分,关键在于有机体在接触中是否有觉察的采取与当下环境相适应的模式。例如,当我们在课堂上听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多,此时如果我们仔细琢磨老师讲的每句话,就可能会漏掉许多重要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先不假思索地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都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这些内容与自己原有内在信息库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此时的内射过程,就是与当下环境相适应的模式。

          此时此刻,你可以拿出一粒葡萄干,将它放在手里,然后不假思索地把它吞下去。在这之前,有人告诉你,葡萄干很甜,你吞下后可能会说真的很甜,这就证明你已经内射了他的观点。现在请你再拿出一粒葡萄干,先看看它,再触摸它,再闻闻它,然后把它放在嘴里,慢慢的一下一下地咀嚼,咽下去时,感受它在你的喉咙里,然后在一点一点把它吞咽下去。此时此刻,你的感觉是什么?当你通过咀嚼跟葡萄干有了接触的时候,此刻你感受到的这种甜才是真的甜。

    回射

          回射也可以称为内转,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那些原本想对他人、他事做的行为。回射意味着某些原本从个体走向环境的功效改变了方向,回到发源者身上,即用自我代替了环境。回射分为两种:一种是她将自己想对他人做的行为对自己做了;另一种是对自己做他希望他人对自己做的事。回射者具有自他同体的功能。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经常会遇到有回射模式的来访者。当心理咨询的时间有调整时,心理咨询师会给来访者发送信息,告诉他咨询时间有变化。有时候来访者会说:“我知道这次你为什么调整我的时间,是因为我对你来说不够重要,所以你总在调整我的时间,你看不上我,我知道其实你根本看不起我。”。我们会发现来访者产生了回射,其实他想攻击的是心理咨询师,但是他没法表达,所以他攻击了自己。正所谓无法原谅他人的人就无法放过自己,不放过他人的人也无法原谅自己。这是对回射最好的写照。

    偏转

          偏转也称折射、借力,是指个体忽略或避开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阻止这种刺激进入意识的中心区域。人们不讲自我而不断的讲他人,不断的识别他人的需要,而非自己的需要。很多时候来访者会说父亲怎么样,母亲怎么样,其他人怎么样,会说到很多人,但从来不回到自己。这些来访者在交流过程中,总喜欢打叉或转移话题。是因为他们无法直接面对相关的议题,面对这类议题便表现的尤为敏感和逃避。如果一个人习惯性的偏离主题,就表示他并未以有效的方式运用个体能量,以便从自己、他人或环境处获得认可。在此状态下,任何批评、指责、欣赏或爱也许都无法“被接受”。

          常固化于这种模式的人经常会被他人忽略。一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经常被他人忽略,而我在工作中会照顾所有人的感受。我会说所有的人好,我从来不说我自己,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记得我,但恰恰相反,很少有人能够记得我。”来访者的这种模式就是发生了偏转,他被他人忽略了,他总在谈他人,没有回到自己。

          有偏转行为的人无法从其行动中获得充实的收获。他也许会与他人交谈,但觉得没有触动,或者觉得被误解。他与外界的互动失败,达不到他预期的合理效果。纵使个体能有效或准确的和他人沟通,但是他若不愿意与他人接触,那他人也无法完全的感受到他的存在。

    融合

          融合是指个体缺乏区分人际界限的能力。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即两个人的信仰、态度或情感融合为一体,而未分清两者之间的界限及彼此间的不同之处,仿佛他们是同一个人,犹如胎儿在母体中的状态。有些来访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常常表现的好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例如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很多时候他们眼里只有对方,他们会过度地关注对方的细微体验和需要,而失去对自我的关注,很容易陷入极端讨好或极端控制的状态中。

          融合也可以被视为个体面对孤独,面对人类难免一死的宿命,以及面对空白虚无的恐惧时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功能。融合会妨碍个体的感觉功能,使其无法在体验循环中有规律和自律的运作。一个人经常使用融合处理关系中的接触时,很可能无法结束一段关系或一次行动。因此,这类人无法与环境有良好的接触,也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低敏感

        低敏感是指个体因来自潜意识层面的阻抗或对自我的保护而发展出来的,对自我感受性的深度隔绝。很多时候,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感觉和感受是无法被启动的。来访者经常会说自己失去了感觉,失去了感受。个体处于低敏感状态时,其自我感官功能减弱,情感淡漠,无法感觉痛苦或不适。低敏感是为了抗拒刺激,抗拒联接,抗拒交往。例如,一位来访者说,她没有男朋友,她很难与他人有很好的交往,他甚至无法喜欢她人。他的身体失去了感觉,内在失去了感受。从接触模式来看,这种情况就是低敏感的模式,低敏感的抗拒模式,让个体对自己的存在感觉麻木,与环境丧失互动,丧失接触。

    所以,感觉和感受是人们跟客观世界建立联系的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觉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与环境建立联结,拥有更清晰的边界感。

    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在格式塔心理咨询中的特征是个体从自身中抽离,成为自我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一个旁观者或评论者。适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具有在接触中恰当地进行自我反省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个体冷静思考当下所要做的事情是否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而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却会使个体陷入反复自省或过度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伤害的认知中,减缓甚至阻断了个体的自发性过程。过度自我中心主义的人会回避与环境的接触,退缩到自己内在的对话中,使自己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个体对着镜子中“成为自己”的自己孤芳自赏时,他的生活即缺乏真正的自发性。他的需要看起来是虚假的,他的工作也是枯燥乏味的。长期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也许看起来像是很能控制自己的人,但缺乏轻松地与自己及环境处于共鸣中的无自我意识的状态。

    思考题:

    1、回顾接触过程中的几大抗拒模式,你能找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哪些固化的抗拒模式吗?

    2、在青少年抑郁症群体中,许多孩子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拒绝社交排斥活动,而热衷于网络世界。从接触的角度看,你如何理解青少年群体在这个部分的接触特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章接触(7.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to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