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心理,也被称做“协和效应”。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的超音速客机,叫做协和飞机。这种飞机的机身大、装饰豪华,而且速度特别快,其开发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引擎的成本可能就高达数亿元。
可是项目刚开展不久,英法两国政府就发现了问题,这种机型的研发,那真的是非常的花钱,但这样的设计是否有市场,那还不知道。停止研发呢,也非常的可怕 ,因为一旦停止,那之前所有的投资都将付诸东流。
到底是继续研发呢?还是停止往下投钱呢?项目就在纠结中不断前行,随着研发的工作越来越深入,他们其实就越无法作出停止研发的决定。
协和飞机最终还是研究成功了,但是因为飞机有巨大的缺陷,比如说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等,以及运营成本实在是太高,不适合市场的竞争。最终,英法两国政府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举两个小例子, 1、你花了50元钱,买了张电影票,看了一会后,发现电影并不好看。这时候你是选择继续看下去,还是站起来就走呢?据调查,多数人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就算是坐那玩手机也要坚持看完电影,不想浪费已经花出去的钱。
2、你在博物馆门前排了半天队,却还是没有轮到你,你后面排的队也很长。这时候,如果继续排需要很久,如果要离开,刚刚排的时间就浪费了。
沉没成本有什么用?
1、有目的性的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场景1 : 买衣服讨价还价
如果你想买衣服的时候,店家可以给你更大的优惠,你可以在店里反复挑选,反复试穿,不停地和店员沟通。 店员在你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不让这部分沉没成本损失掉,可能会给你更多优惠。
场景2:收定金
每年双十一预热的时候,为了促销都会收顾客定金,可能1万元的产品只收300定金。如果顾客购买欲过去了,为了不损失这300元,很可能会购买商品。
场景3:销售上门要水喝
销售上面先不推销产品,而是先要杯水喝(或者请对方帮个小忙)通过增加对方的沉没成本,来提高交易率。
2、通过对冲消费者的“沉没成本”,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
所谓对冲,是一种降低商业风险的同时仍然能在投资中获利的手法。
什么时候需要对冲顾客的“沉没成本”?
比如你经营一家健身房,让用户办卡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定会来100次; 用户买了之后就担心,如果天天来,那就卖不出去几张卡了。怎么办?
可以在用户办完卡以后,送他和健身卡等值的健身教学光盘,一副高大上的跳绳,和健身房配合的家庭训练方法,再送几张邀请朋友加入的优惠卷。
有了这些以后,顾客一定觉得特别划算,就不会天天去健身房了。
3、主动增加沉没成本,有助于达成目标
1)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就买了各种增肌粉,健身器材,还在朋友圈公开立flag,这就是增加沉没成本。 2)我最近每天坚持听一本书并输出笔记,事先在朋友圈立了flag,坚持在各个社群输出笔记,这些都是在增加沉没成本。
如何正确看待沉没成本?
1、沉没成本没有好坏的区别,可以把它当做既定成本,或者已经发生的花费。 2、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同时,在沉没成本面前,要保持理性,只关注未来收益和未来投入的性价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