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很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只具有极其普通的普通人特有的思维和感触,
所以,积聚下来的读书感悟,能通过文字将其表达出来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凡是感到与自己思想近似的,符合自己思维逻辑的,我都很想表达自己的赞同或反对的看法:
譬如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她对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意识、习惯的看法;
譬如读三毛的散文,她在流露感情上的纠结时的心态;
又譬如读卢梭作品(虽然仅此一本而且并不齐全)时,他对写作的看法及人行为习惯形成的看法。
等等,我都幻想着自己能与作者交流。
有时候,自己阅读到某些书籍中的文字、某些段落所蕴含的意义,竟然会是难以自禁地感叹:
“我也是如此认为的”!我自己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心态,或者是我自己曾经的经历中也几乎有此番遭遇此番想法此番感悟。
然后我总想和别的曾阅读者交流,和别人讨论甚至争论,
一句话:我很希望自己心里的一切得到共鸣,得到认同,得到宣泄。
当然,我并不奢求别人非要认同我个人的所有看法,我只是希望通过交流,将自己意志表达而已,没必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最后的观点都不会完全相同。
如果能发现与自己所得的观点相同的,那已经可称之为自己的知音了,更多时候觉得的,只是观点相近罢了。
可惜的是我现在很怕争吵,更怕无休止的纠缠,
特别是某一观点如果与别人的分歧大,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论据说服别人,却又固执己见时,就怕自己老想强加别人接受,让人生厌。
无意间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十来块钱,买到了近十本书,虽然有的全有的不全,还算可以过得去,让我也时尚了一番:
关于恐龙的《失落的世界》,这类书籍和武侠小说在以往我是不会看的,因为太虚无了,我怕自己喜欢上以后会走火入魔;
欧美作家的《生死不明的人》、《最后的女证人》、《孤岛幽魂》,还有三本香港作家严沁和亦舒的作品,两本日本作家的作品,另外还有两本是杂七杂八的,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欧美和香港作家的作品算是休闲读物。
日本作品《金环蚀》在很久以前看过其改编后的电影。
另一本据说现在挺流行挺畅销的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恐怖小说,村上春树的《末世异境》。
也许我心理素质太低了,也许是我水平有限,更主要的是自己的年龄不小了,所以看了还没到第100页,我就没法看下去了:
独特的意识流手法,细腻严谨的文字结构,仿佛间自己也曾经象主角那样神经质过!
我觉得我如果看完他的作品,不变成精神分裂症也会精神错乱。一轮的经济实惠套餐也就完了。
广东人有一句俗话,如果用来形容自己,不知道确切不确切:
“姣婆(骚妇)守不住寡”,不过以现代人的观点,不管骚不骚,守“寡”肯定是有病。
身体健康精神正常的不可能没有欲望,除非有不可告人的隐情。
这里并不是说我又想“发情”,况且我也不是寡妇,而是自己要找事情来打发时间,充实自己,既然知道可以廉价解决,那为什么不习惯下去呢?
人绝大多数都是屈从于日常的习惯。我最后锁定了附近的一家旧书店,间歇性地捧回些旧版著作,喂慰自己。
1982年出版的巴尔扎克著作《贝姨》,文字是右起竖版印刷,我有点奇怪,文革后出版的文学书籍,还有文字竖版印刷,或者是我孤陋寡闻吧。
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读过巴尔扎克的作品,我的书架上只有一本各国学者对他的评论集,里面的内容我并没有一点印象。
另外我的记忆力十分差,对过去所读过的著作,不管自己书架上有没有放着的,基本上我都只当自己是第一次阅读。
这部著作我没看过这是事实。《贝姨》是描述一个浅薄狭隘的乡下姑娘,到巴黎投靠嫁入豪门的堂妹,
她将她从小对美丽善良而又高贵的堂妹的嫉妒,因粗鲁强倔而招致长辈厌恶的怨恨全部倾泻到堂妹的身上,不惜以破坏其家庭生活为快乐。
与她完全相反的堂妹,虽然虔诚如清教徒般,最后也终究遗憾而令人惋惜的故事。
在这部著作里,好人不一定全部都有好的结果,但坏人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人物的性格、形象非常鲜明,人性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特有的表现也畅快淋漓,用现今的话来说,算是灰色幽默。
翻译作品最难记的就是人物的名字,特别是故事中引用某些典故时(本来就不懂,有标注还好一点)里面的人物名字,只能当成是一串符号。
看书看得最辛苦的,算是《海上花列传》了。
这部曾经被鲁迅先生列为“清之狭邪小说”的著作(书后页‘整理后记’),是清末章回小说,
全篇采用吴地侬语(地道的苏杭俚语)所著,我刚开始看前面那几回,几乎不知其所云。
慢慢看下去了,才一点一点地清晰,虽然后来发现书后页原来附有方言简释,但要真正弄懂可不是那么容易了。
书的开头以一个乡下小伙子到上海投奔娘舅,被繁华的大千世界所诱惑,流连忘返于烟花场所为引,以最后连妹妹也沦为娼妓作结。
而实际上整部书并不是以此人的故事连贯,其中每章回中的故事都是独立的。
从中间出现的人物带出另一个故事,其实就是清末上海风月史鉴,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妓家故事”。
由于是用的是“方言土语”,可能是我没领会,所以我不觉得有十分露骨的文述,比《金瓶梅》要严谨些。
阅读时真的挺累人,却也不乏趣味。
将书看完不久,我忽然觉得前几年好象有一部香港电影,是不是叫“海上花”就不清楚了,我只在电视里看了几个镜头,其中记得有刘嘉铃在里面,也是在说上海话的。
我第一次看卢梭的《忏悔录》,真的是第一次看这本书,这还是其第二部(下集)。
看到书的三分之一时,我担心我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找到第一部,也就是上集。
我很感激上天给我这个恩赐,让我能在里面的文字中,拜读到“思想语言都极其优美和谐”细腻的文字(也得感谢翻译者),
领悟到一些自己老是想不通看不透的事情。
这部著作应该算是卢梭的“回忆录”吧,真实的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不得而知,也不想知,我只是再阅读他在文字上描述的“我”。
这个“我”,一步一步地在巴黎站稳脚,一步一步地创造自己所渴望的生活、荣誉、地位。
卢梭不是法国人,他是“日内瓦公民”,既没有身份(不是贵族),又没有钱,只有才华、自信,
从一个“驴友”、一个学徒,到成为一个文坛和社会名人,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努力打拼(就象现在的外来工),
所以他会投机,会疑心,会焦虑,会卑怯,会掩饰,会为自己辩解,但总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实际是否相符我觉得无必要较真,因为我只是在看书,不是搞辩证研究)。
虽然后来卢梭因被迫害离开法国而到处流亡,但毕竟他是成功的,成功地创造了他辉煌的人生。
“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一种我所期待的东西:我以不幸著称于世。”
我越来越讨厌我自己的记忆力了,想找出一些经典的句子的时候,就老是翻不到要找的是哪一页,或许待重看的时候吧。
2010。3。6
2018.7.7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