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如何使文章结尾如豹尾扫地,响亮有力,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一、结尾的原则
1、扣题。文章扣题就是在文章结尾处或总括全文内容,或重新表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主题更为明确,中心更为突出。好的扣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1:修改前:“因为有了母爱,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精彩,多样而美满。”——《哪些有爱陪伴的日子》。这一篇作文结尾就没有扣题的字句。
修改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为有了母爱,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有母爱陪伴的日子变得多样而美满。修改之后“有母爱陪伴的日子”就与文题相照应,起到点题的作用。
2、升华。文章结尾升华指事的提升和精炼,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自然发展。如何升华呢?
①由一及众。文章前一部分把某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习惯等推广到具有这种品质、性格、习惯的所有人进行歌颂。
案例2、“我感谢那位清洁工阿姨无私的奉献,更感谢那些千千万万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劳动者,是他们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劳动让生活更美好》,此篇文章结尾由一位普通的清洁工遍及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从而升华了作文主题。
②由物及人。文章的前部分对某种事物进行形神兼备的描写,而在结尾部分把对这件事物的赞美转移到这种具有类似品格的人的赞美上来,从而升华主题。
案例3:一把普通的雨伞,一杯温热的牛奶,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这份爱将深深留在那些日子里,印在我的心中。——《有爱陪伴的日子》,本篇结尾就由雨伞、牛奶上升到母亲的爱。
③由事及理。文章先讲一件具体的事例,在结尾处揭示或暗示这件事蕴含的哲理。
案例4:“啊!我终于战胜了孤立,从这次比赛中我明白了“团结一心,齐力断金”的道理。”——《我不再孤立》
二、结尾的方法
想要写好文章结尾,不但要掌握文章结尾原则,而且要了解文章结尾的方法。
1、梦幻法。这种结尾方式属于想象、寄托型,也就是不直接写事情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可能不是一种情况,就用“做梦”的方式来表达。
案例5、修改前:母亲的爱,是那倾斜的伞;母亲的爱,是那温热的牛奶;母亲的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母亲的爱,是那些有爱陪伴的日子。”。——《有爱陪伴的日子》
修改后:“夜晚,我做了一个甜蜜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把伞,为母亲遮风挡雨,又梦见自己成为了牛奶厂的老板,每天为全天下的母亲送去免费的牛奶……
修改后的文章采用梦幻法结尾引人深思,升华主题。
2、呐喊法。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呼吁,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提出希望,振奋读者的精神。
案例6、修改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希望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此篇结尾引用歌词,但缺少一定的号召力。
修改后:“让我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奉献爱心的时候,也会收获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通过修改前后对比,修改后对大家提出希望,更有号召力。
3、归纳法,也称之为总结点题。在文章结尾处对全文内容总结,点出文章主题。
案例7:修改前;“雨中的红伞,夜晚的牛奶,都让我感动。握紧拳头,在成长路上我会把这些日子铭记,铭记……”此篇结尾能做到扣题,但把母爱仅仅体现在了红伞、牛奶之上了,而忽略了还有其它。
修改后:“雨伞中有妈妈的关心,牛奶中有妈妈的照顾,生活的点滴中都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把这份爱好好珍藏。”——《那些有爱陪伴的日子》
修改之后结尾就对妈妈的爱由雨伞,牛奶归纳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4、反问法。即在结尾时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增加文章的价值。
案例8:修改前:“我们终于和好了,在与你相处的日子里让我明白了以诚相待,宽容谅解才是友谊的基础。”——《那些与你相处的日子》。
修改后:“我们终于和好了,通过与你相处,让我明白了以诚相待,宽容谅解才是友谊的基础,虽然马上毕业了,但那些与你相处的时光,我怎么能忘记呢?
修改后的作文结尾采用反问,增强了表达效果,更突出了我对朋友的情感。
总之,“文无定法”“雕龙”“刻凤”也因人而异,只要掌握好方法,再根据文章的实际需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就能显出个人的才华。当然,平时还要多积累,多体会,多练习否则就会是纸上谈兵。(作者 孙凤敏,指导教师 孙玉生)
网友评论